- 李颖慧;陈红;游星;
基于2007—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测算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变动指数,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Markov链分析法和T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变动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特征以及效率提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技术进步是实现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地区间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变动的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超变密度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变动整体向高水平转变,且效率变动的高水平地区对低水平地区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乡村人口年龄结构、农村人力资本、农业发展水平、财政支农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均是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据此,建议持续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创新,实施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战略,并加大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素的投入力度。
2024年05期 v.23;No.113 612-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7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季凯文;孙玮;罗璐薏;潘丹;
基于四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政策表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运用Logit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工具变量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电子商务政策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概率,这一结论在经过倾向得分匹配以及工具变量法的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受教育水平较高、家庭总收入较高以及处于金融业发展水平较强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这意味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在返乡农民工创业提升效应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精英俘获”现象,普惠性和包容性不足。机制分析发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主要通过促进农村当地互联网基站建设、提升农村地区消费水平以及提升返乡农民工个体信息利用能力等三条路径来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据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子商务体系,继续优化相关政策,针对弱势群体给予政策帮扶,建立更完善的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为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注入新动能。
2024年05期 v.23;No.113 623-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29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 ] - 刘颖;赖凯丰;
基于2018—2020年中国28个省份1 804个县域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效应,建立门槛效应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中介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的增收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增收,其中基础设施数字化、经济数字化以及生活数字化具有显著增收效应。在不同的收入群组和经济发展水平下,数字乡村建设的增收效应存在异质性表现。门槛效应分析发现,在数字乡村建设和县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存在非线性影响。机制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显示,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提升县域创业活跃度进而促进农民增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建议加快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推进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鼓励创业和加强县域之间的交流。
2024年05期 v.23;No.113 632-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2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贺亚琴;刘衍朵;郭锦墉;陈江华;
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数字素养对粮食种植户有机肥替代技术采纳强度的影响,采用双归并Tobit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并进一步运用逐步回归法检验社会网络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素养的提升显著提高农户有机肥替代技术采纳强度;影响路径分析表明,社会网络在数字素养对农户有机肥替代技术采纳强度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于老一代农户和低学历农户,数字素养的提升显著提高新生代农户、高学历农户的有机肥替代技术采纳强度。据此,建议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不同人群精准提供数字素养培训,发挥社会网络在技术采纳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推动农户数字素养提升和农业绿色化转型。
2024年05期 v.23;No.113 643-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3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