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449320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安居”与“乐业”

    罗明忠;刘雨朦;魏滨辉;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库(CLDS)2016年和2018年两期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分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回流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进行替换变量、控制遗漏变量及测量误差等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保持不变。机制分析表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主要通过改善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与就业环境来促进劳动力回流。同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吸引的回流劳动力具有年龄大、学历低的特征。此外,农村劳动力回流后更倾向于非农就业。因此,建议进一步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外出劳动力回流后的“安居”和“乐业”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和基础,进而更好地吸引高素质劳动力适度回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4年03期 v.23;No.111 263-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下载次数:2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 ]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王永平;张舒甜;

    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数据库(CRRS)的数据,在采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测算农户收入差距的基础上,运用精确断点回归(RDD)方法检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缩小农户收入差距,这种影响有赖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水平,具体体现为发展实力较强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助于缩小农户收入差距,而实力较弱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农户收入差距不具有稳健影响。机制分析与异质性分析发现,促进公共资源分配公平与农户发展机会公平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缩小农户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在脱贫地区与数字治理水平较高的地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更有助于缩小农户收入差距。据此,建议持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育“有能集体”,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提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数字治理水平。

    2024年03期 v.23;No.111 273-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2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 ]

农业·农村·农民

  • 中国省级农业拥挤效应及其对产出的影响研究——基于考虑社会因素的DEA拥挤评估模型

    向小东;刘重庆;

    基于2016—2021年中国30个省份农业投入和产出的面板数据,区分一般性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通过构建经济、社会和综合目标导向下的拥挤模型及用以分析拥挤对产出影响的模型,实证分析各省份农业拥挤状况及其对产出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2021年社会目标和综合目标导向下拥挤的省份多于经济目标导向下拥挤的省份;考察期内,中部和东北地区在综合目标导向下的效率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呈逐年下降趋势;综合目标导向下,仅中、西部地区存在农业劳动力这一社会性投入拥挤,拥挤分别在2018年和2019年后得到改善;2021年各目标导向下拥挤对相应产出造成的损失占实际产出的比例普遍高于2016年。据此,建议各省份根据自身农业发展目标,结合相应的拥挤评估结果和生产实际,合理配置各类农业资源,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拥挤。

    2024年03期 v.23;No.111 283-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 SPS监管差异对中国果蔬类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视角

    董银果;吴宇森;

    利用2022年中国对157个国家(地区)出口50种果蔬类农产品贸易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基于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s)视角,实证分析SPS监管差异对中国果蔬类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SPS监管差异抑制中国果蔬类农产品出口的二元边际,即贸易成本效应大于竞争优势效应,贸易成本效应抑制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而竞争优势效应仅促进集约边际;SPS监管差异对中国向发达国家出口以及对蔬菜农产品出口的抑制作用更大;杀菌剂监管差异对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均具有抑制作用,而杀虫剂监管差异仅抑制集约边际。据此,提出对标国际高标准SPS措施、帮助中小型企业克服技术难关、宣传食品安全理念等政策建议。

    2024年03期 v.23;No.111 299-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下载次数:8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 ]
  • 日本农业合作保险制度的演进历程、改革特点及启示

    于蓉蓉;曹斌;穆月英;

    日本农业合作保险制度与欧美国家的商业保险及政策性保险不同,是由农民自发建立的民间民管民受益的互助型农业灾害保险,具有运营成本低、有效规避保险中道德风险等优势。在分析日本农业合作保险发展历程之上,研究发现日本农业合作制度具有以小农户为主体民主管理、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资金使用效率高、联合定损、承保方式多样和财政扶持的特点。近年来,由于成员数量锐减、自然灾害频发等,农业合作保险出现保险费金额减少、定损制度难以维系等问题。对此,日本优化组织机构、保险类型、承保方式和定损方式,压缩管理成本提升运营效率。从日本农业合作保险的经验来看,建议我国健全农业大灾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合作保险制度和探索多样化的定损方法。

    2024年03期 v.23;No.111 309-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 农村数字经济与农业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研究

    费威;安芷萱;

    基于2014—2020年中国省级样本数据测算农村数字经济和农业绿色发展水平,采用修正的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QAP模型实证分析农村数字经济与农业绿色发展的耦合发展水平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尽管农村数字经济和农业绿色发展均处于发展推进期,但目前两者并未达到最优耦合状态;农村数字经济与农业绿色发展耦合水平差异经历“缩小-平稳-增大”的过程,缩小地区间差异和地区内差异都是解决耦合不平衡的关键;政府调控水平、运输邮电水平以及外贸开放水平差异是造成各省耦合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而科技水平的差异化有利于缩小各省耦合度的差异。据此,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农业农村发展,打造高效高质寄递运输网络,健全农产品国内统一大市场体系,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2024年03期 v.23;No.111 317-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5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8 ]
  • 粮食安全背景下小农户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其生产技术改进的影响研究——基于农户化肥替代技术采纳的调查

    杨建辉;赵世龙;许江帆;

    利用山东省942个农户的调研数据,采取逐步回归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法,探析社会经济地位对小农户化肥替代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机制及行为态度和行为能力的中介机制。结果表明:小农户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其采纳化肥替代技术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均年收入、威望、受教育程度和社会身份能够显著提高小农户采纳化肥替代技术的概率,规模经营则降低其采纳概率;行为态度和行为能力在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过程中发挥链式中介作用,行为态度和行为能力越高的小农户更倾向采纳化肥替代技术;社会经济地位对种植粮食作物小农户采纳的推动作用更强;种植粮食作物的小农户和规模户受其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在化肥替代技术采纳时具有异质性。据此,建议通过补贴激励、精准宣传等手段重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的化肥替代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小农户与亲环境农业生产技术的有机衔接。

    2024年03期 v.23;No.111 326-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9K]
    [下载次数:1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5 ]
  • 联合的力量:农社利益联结对农户信贷违约风险的缓释效应与机制

    申云;卢跃;

    基于农民合作社联农带农的视角,采用面板Probit模型、内生扩展模型(ERM)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社利益联结对农户参与农民合作社供应链信贷的违约风险缓释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提高农社利益联结程度能够显著降低农户信贷违约风险;相较于利润返还和技术培训联结方式,融资支持与订单销售联结对农户信贷违约风险缓释效果更好,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可靠。机制分析显示,农社利益联结能够通过增收机制和非正规风险分担机制增强农户还款能力和私人借贷能力,从而促进农户履约还款。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户家庭收入结构、合作社领办主体及社员规模的差异,也是影响农民合作社联农带农的重要因素,并导致农户参与农民合作社供应链信贷的违约风险缓释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据此,建议加强农民合作社供应链金融联农带农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联合体,不断完善农村普惠金融信用生态圈。

    2024年03期 v.23;No.111 337-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7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 ]
  • 基于随机效用的稻农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研究

    赵玉;吴志明;陈霖波;

    基于鄱阳湖流域水稻主产区10个县(区)的571份有效样本数据,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行为分析框架下采用随机效用理论构建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期望收益、风险态度等因素对稻农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的影响,并通过分组回归讨论技术培训和成本感知对这一替代行为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减施化肥和使用有机肥行为存在相关性,减施化肥的稻农使用有机肥的概率为0.56,使用有机肥的稻农减施化肥的概率为0.41,稻农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概率约为0.21。2)期望收益、风险厌恶、小概率偏好越高,稻农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概率越低,而损失厌恶程度越高,稻农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概率越高。3)参加过施肥技术培训的稻农更倾向于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感知成本的提升会增加稻农使用有机肥的概率。据此,从保障绿色施肥收入、降低绿色施肥成本和加强技术宣传推广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2024年03期 v.23;No.111 347-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 ]

生态经济

  • “双碳”背景下主产区粮食生产减污降碳综合效益评价

    刘畅;柳圩;马国巍;

    基于2002—2021年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障碍因子诊断模型与Dagum基尼系数,实证分析主产区粮食生产减污降碳综合效益及其时空演化。结果表明:2002—2021年粮食主产区综合效益指数由0.388提高至0.878,整体为上升态势;主产区综合效益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核心障碍因素存在由粮食产出效率与粮食产出水平向粮食生产投入集约化水平与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集中的转变过程;总体差异水平未出现进一步缓解的趋势,空间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样本期贡献率均值为56.89%,东西部间差异最大,东部、中部地区区域内的基尼系数水平也存在上升趋势,说明缓解区域内差异同样不容忽视。据此,建议切实提高资源投入集约化程度,统筹协调各区域综合效益均衡发展,建立绿色粮食生产体系,强化绿色低碳收益,进而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03期 v.23;No.111 357-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1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 ]
  • 三元循环视角下数字金融对农业碳减排的影响研究

    靳乐山;刘娟;司传宁;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分析数字金融与农业碳减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促进农业碳减排,在引入工具变量后,这一作用仍然显著。从作用机制来看,农户小循环、产业中循环、社会大循环是数字金融减排提质增效的有效传导路径,且三者间呈现出良性耦合关系。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促进农业碳减排主要是通过提高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实现;相比于粮食主产区,非粮食主产区的数字金融具有更强、更显著的绿色优化效果。据此,为提升农业碳减排效率,提出加强农村地区数字金融科技体系建设、农户低碳发展、打造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等政策建议。

    2024年03期 v.23;No.111 368-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下载次数:1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5 ]
  • 双碳背景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

    袁汝华;贾葵源;

    基于2008—2021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政策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政策显著抑制碳排放量,政策实施力度每增加一个单位,碳排放量平均减少3.770 1个单位,且经过一系列检验后结果仍然稳健;机制检验表明,政策实施通过提升金融发展水平和促进科学技术创新两条作用渠道实现碳减排;异质性分析结果验证政策实施效果受社会经济和创新创业双因素的影响,政策实施力度每增加一个单位,一般城市的碳排放量减少2.523 0个单位,与低创新创业环境城市相比,高创新创业环境城市在碳减排效果上表现出更明显的优势。据此,建议中小流域因城施策,在推广创新技术和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强化政策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支持。

    2024年03期 v.23;No.111 377-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下载次数:15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 ]

土地问题

  •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现实需求、主要困境与应对策略

    张婷;陈美球;

    基于江西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实践经验,采用演绎归纳法分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现实需求和面临的主要困境,并提出应对策略,为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结果表明:1)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有助于策应“三产融合”发展用地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农村社会治理提升等多维现实需求。2)改革面临村庄差异难以形成可推广的统一模式,村集体自组织能力偏弱使得改革内生动力形成难,政策稳定性不足导致宅基地历史问题处置难,退出宅基地再次利用优势不足使得闲置宅基地盘活难等现实困境。据此,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应坚持需求导向、系统思维、农民主体地位,以及先立后破的原则,对待历史遗留问题保持历史耐心,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精神,把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因村施策精准推进。

    2024年03期 v.23;No.111 387-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K]
    [下载次数:1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 农地经营权属性如何影响规模经营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

    文龙娇;刘珍珍;

    基于常州市1 532个规模经营户样本数据,采用两阶段估计策略,实证分析农地经营权属性对规模经营者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经营权债权属性占优时,农地产权稳定性与完整性相对较低,规模经营户更倾向于采取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农地经营权物权属性占优时,农地产权稳定性、完整性较强,规模经营户采取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概率反而较低。此外,农技培训、农地经营规模、参与农业经营组织与农业保险等经历对农地经营者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具有促进作用。据此,建议采取农地经营权属性分类引导的耕地质量保护激励措施,促进农地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与耕地质量保护协同发展。

    2024年03期 v.23;No.111 395-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1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