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450463

农业经济

  • “两型社会”试验区的设立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吗?——基于PSM-DID模型的实证

    李谷成;李欠男;

    基于2002—2017年湖北和湖南的县域面板数据,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表征农业绿色发展,应用基于混合距离函数的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EBM-GML)对其进行核算,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方法(PSM-DID)评估“两型社会”试验区政策对农业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区政策对农业绿色TFP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主要通过绿色技术进步路径发挥作用;试验区的政策效应存在时间滞后效应,但会长期持续下去;试验区政策可以通过改善通讯基础设施和提高金融发展水平的方式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基于此,建议进一步建设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加大对“两型农业”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等措施促进农业绿色发展。

    2022年02期 v.21;No.98 127-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下载次数:29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农机作业服务对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基于共同前沿方法的考察

    宦梅丽;侯云先;吕静;

    基于1991—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共同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考察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对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在不同功能区呈现差异化;(2)不同环节农业机械化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在耕地环节为显著正向效应,收获环节为显著负向效应,播种环节影响不显著;(3)不同环节跨区作业服务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在耕地环节为显著正向效应,收获环节为显著负向效应,播种环节影响不显著。由此,农业机械化可以有效提高粮食边际产出和生产效率,但不同作物在不同环节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和农机服务的委托代理关系本质,使其难以克服粮食损耗问题和各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动机,导致生产效率损失。基于此,建议大力发展农机服务时应重视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并加大农业生产技术研发,推动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

    2022年02期 v.21;No.98 136-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2K]
    [下载次数:17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农场主希望“子承父业”吗?

    陈金兰;朱建军;胡继连;

    “子承父业”是保证家庭农场代际间平稳有效传递的重要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山东省300份家庭农场主问卷调查数据,依据计划行为理论,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家庭农场主代际传递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超过2/3的农场主表示在未来愿意“子承父业”。(2)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且均对农场主的代际传递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其中知觉行为控制作用最大。(3)与情感诉求相比,农场主的行为态度更多受其对农场未来经济预期的影响;主观规范中政府的指令性导向作用显著大于亲朋邻里的示范作用;知觉行为控制中有形资产禀赋的影响力略高于无形资产。基于此,建议从客观存在、感性认知等多方面关注农场主代际传递意愿的影响因素,给予农场主物质、精神等多元化支持,充分发挥已完成代际传递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2年02期 v.21;No.98 146-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下载次数:7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农产品区域品牌、相对剥夺感与农户绿色生产——以茶农施药量选择为例

    李立朋;丁秀玲;李桦;

    以施药量选择为例,首先构建农产品区域品牌、相对剥夺感与农户绿色生产的理论框架,而后利用陕西、四川、浙江、安徽重点茶区786份茶农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促进农户减少施药量;(2)相对剥夺感显著促进农户增加施药量,政府管制、企业管制能够削弱相对剥夺感对农户施药量选择的增量效应,而社区管制无法有效抑制相对剥夺感对农户施药量选择的增量效应;(3)相对剥夺感在农产品区域品牌与农户施药量选择之间发挥负向部分中介效应,即农产品区域品牌能够通过削弱相对剥夺感间接促进农户减少施药量;(4)户主性别、经营规模、病虫害防治记录、政府技术支持、农药品牌效应、农药污染效应促进农户减少施药量;户主受教育程度、种植年限、茶叶收入、农药选配方式、村民技术交流、农药产量效应促进农户增加施药量。鉴于此,建议进一步支持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采取市场监管、教育培训等措施削弱农户相对剥夺感,充分激发政府管制、企业管制对农户绿色生产的积极作用。

    2022年02期 v.21;No.98 15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18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环境规制情景下理事长绿色认知对合作社绿色创业行为的影响研究

    张征华;邱晖;刘力;赖京毅;

    利用江西省334份农民合作社调研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合作社理事长绿色认知对合作社绿色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并将环境规制作为调节变量,探究环境规制对合作社理事长绿色认知-合作社绿色创业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理事长绿色认知中,压力认知和前景认知对农民合作社绿色创业意愿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程度依次递增;(2)约束型环境规制与激励型环境规制对合作社理事长绿色认知向绿色创业行为转化的调节效应呈现显著负向调节作用。基于此,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大力提升合作社理事长前景认知,提高合作社绿色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第二,高度重视社会压力,推进合作社绿色创业社会监督;第三,全面优化合作社绿色创业环境规制,完善相关政策,加大补贴力度,因地制宜对合作社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管理,为合作社绿色创业创造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2022年02期 v.21;No.98 16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5K]
    [下载次数:1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农民合作社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研究——基于土地流转的调节效应

    钱巍;王永胜;潘方卉;

    基于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中关于农民合作社等数据,借助熵权赋值法测算包含农机智能化的省际农业机械化综合发展水平,并进一步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民合作社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合作社数量的增加显著提高农机采用率,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问题后结果依然显著;土地流转在二者之间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考虑农民合作社质量后,其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作用下降为仅考虑数量时的50%,土地流转的正向调节作用下降约22%。基于此,提出培育产权明晰的农民合作社、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增强土地流动性等政策建议。

    2022年02期 v.21;No.98 17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下载次数:2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林业经济

  • 基于ERGM模型的全球林产品出口贸易网络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吴红梅;王蕊;殷沐阳;

    利用2019年全球林产品出口贸易数据,构建全球林产品贸易网络和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其格局,实证分析影响该网络形成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德国和意大利在全球林产品贸易网络中发挥着重要“枢纽”作用,众多中亚国家处于林产品贸易网络的边缘;互惠性、GDP和人均GDP对林产品出口贸易存在促进作用;森林面积更高的国家之间更倾向于发生林产品贸易关系且具有更高的出口倾向;贸易自由化网络、共同货币网络和共同语言网络对林产品贸易网络存在重叠和正向影响,影响强度依次减弱,距离网络的影响较小。基于此,建议深化与林产品贸易核心国家的经贸关系,加快建立与林产品贸易边缘国家的贸易联系,保持经济发展,坚持对外开放,保护森林资源。

    2022年02期 v.21;No.98 18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20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土地经济

  • 网络覆盖能促进闲置宅基地流转吗?——基于苏浙皖赣四省的实证研究

    黄建伟;叶琳;

    基于对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1 053户农户的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网络覆盖对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络覆盖对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性别、年龄、是否购买养老保险、是否掌握传统手工艺以及宅基地是否确权对农户闲置宅基地流转行为也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于安徽和江西的农户、宅基地离城区中心较近的农户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户,网络覆盖对其宅基地流转行为的影响较大。基于此,就加快推进闲置宅基地流转而言,建议优先考虑完成欠发达地区城区附近闲置宅基地的网络覆盖任务,继续推进近郊区网络覆盖工程的实施,同时重视农民网络素养的培育和乡村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

    2022年02期 v.21;No.98 198-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1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宅基地流转对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基于金寨、宜城、余江的农户调查

    吴郁玲;于亿亿;

    基于金寨、宜城、余江375份农户调查问卷,运用综合指数评估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法,考察宅基地流转对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金寨县和宜城市,余江区实施多元化的宅基地流转方案将有助于改善农户的生计脆弱状态;在政府主导下,有偿退出和异地置换通过同步优化乡村公共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抑制了农户的生计脆弱性,而自发流转对脆弱性抑制效果不显著;相较于生计较脆弱的农户与一般农户,宅基地流转更有利于精英农户实现生计可持续。基于此,建议落实宅基地流转中的政府责任和提高流转资源的有效供给,以切实保障不同生计脆弱性农户在宅基地流转中规避生计风险,实现农户生计可持续。

    2022年02期 v.21;No.98 207-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下载次数:17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乡村振兴

  • 宗族参与、社会支持与农户相对贫困缓解

    林玉婵;罗明忠;

    基于河南省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Logit模型,将经济维度的“贫”和社会发展维度的“困”纳入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分析宗族参与对农户相对贫困缓解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宗族参与能有效缓解农户相对贫困,且无论是经济相对贫困抑或是社会相对贫困,宗族参与均发挥不同程度的缓解作用,该结果通过稳健性检验;社会支持在宗族参与对农户相对贫困及其经济相对贫困和社会相对贫困缓解中均发挥部分中介效应,遵循“宗族参与-社会支持-农户相对贫困缓解”作用机制,适度的合法合规的宗族参与为农户交流协作、互济互惠提供平台,有利于宗族内部农户获得社会支持,进而有助于缓解农户相对贫困。基于此,建议既要有效发挥宗族作为非正式组织的益贫效应,又要建立健全农村居民在乡村治理中的民主参与制度,促进民主发展,加强对宗族活动的引导与监管,营造良好宗族文化;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文化活动,拓宽农户交流半径,促进宗族内外农户相互协作,推进互助减贫,走向共同富裕。

    2022年02期 v.21;No.98 217-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下载次数:1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易地搬迁脱贫内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分析

    董丽;东梅;

    基于扎根理论,以宁夏易地搬迁村贫困户、非贫困户、扶贫干部为研究对象,应用质性研究方法,从内生和外生两个视角出发,结合66个典型个案,构建易地搬迁脱贫内生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内生动力是巩固拓展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成果之基,主要来源于个人特征、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动脱贫的行为意识等方面;(2)外生动力是巩固拓展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成果之翼,主要来源于政府、市场、扶贫干部、村集体、家庭等方面;(3)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是巩固拓展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保障。据此,提出内力互动,培育发展动力、外力助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内外耦合,拓展贫困户发展可持续性等政策建议。

    2022年02期 v.21;No.98 228-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3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炊事燃料清洁转型能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于CFPS2018的微观证据

    李昭楠;刘梦;刘七军;

    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使用VEP度量农户贫困脆弱性指数,利用分位数回归和因果中介效应模型,探究不同分位数下炊事燃料清洁转型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效应和不同样本分组下炊事燃料清洁转型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作用机制异质性。结果表明:炊事燃料清洁转型的防贫效应随着农户贫困脆弱性的提高呈现上升态势;炊事燃料清洁转型通过改善健康和教育人力资本状况起到防贫效应,并在不同地区呈现出差异化;炊事燃料清洁转型通过健康和教育人力资本主要对非经济贫困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产生显著负向影响。鉴于此,建议加快构建动态贫困识别机制,对可能的返贫家庭进行监测;通过实现能源、医疗和教育服务平等解决地区能源贫困带来的健康和教育风险冲击;此外,完善包括环境税等在内能反映环境使用成本的能源价格体系,以消除农村能源使用的经济门槛。

    2022年02期 v.21;No.98 239-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下载次数:16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农村社会

  • 基层治理中的“说服”何以有效?——基于鄂东、皖南两个案例的比较分析

    钱坤;张云亮;

    通过鄂东和皖南两个基层案例的比较,深入分析基层治理中“说服”行动的运作逻辑及其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结果表明:“说服”行动是基层治理主体围绕治理事务动员正式和非正式的治理资源,对治理对象进行“说服”以取得其同意,从而推动各项治理任务完成的过程;地方性共识的完整性程度、基层正式治理结构的有效性程度以及干部非正式治理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决定“说服”行动能否成功的关键。概言之,基层治理的自主性空间以及基层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是国家治理目标能够有效落地的关键。基于此,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给予基层治理自主性空间,将国家的资源、制度和政策转化为基层的自主治理能力和切实的发展绩效。

    2022年02期 v.21;No.98 249-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下载次数:1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