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畅;张馨予;王思怡;
利用东北地区479份家庭农场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家庭农场节水灌溉技术采纳意愿和应用行为差异问题。结果表明:家庭农场节水灌溉技术采纳意愿和应用行为偏差较大,偏差率为60.75%,且家庭农场经营禀赋特征差异显著,以正一致为参照组,此偏差主要受性别、年龄、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土地流转年限、经营收入、是否是示范农场、风险态度、技术认知和现实情境因素影响。其中,年龄和经营收入会加深偏差程度,其他因素作用相反,且除家庭农场经营特征外,对节水灌溉的技术成本感知和资金扶持力度影响程度最大。该研究结论对调动家庭农场环境保护意识、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效率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021年03期 v.20;No.93 295-3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1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周杨;邵喜武;吴佩蓉;
以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作为切入点,将政策实施地区和非实施地区视为一次部分省份优化大豆、玉米种植结构的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PSM-DID模型,考察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具有显著的时间异质性,政策改革初年(2017年)大豆与玉米的面积之比显著提高6.5%,虽然2018年大豆与玉米的相对补贴额度出现大幅度增长,但大豆与玉米的面积之比仅显著提高3.4%;(2)预期相对收益的提升是2017年农户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原因,然而,经过对新制度一年的适应后,农户对种植玉米的路径依赖、补贴错位、地租的不合理增长以及大豆、玉米相对价格不理想等问题逐渐凸显,2018年农户重新调整种植决策,补贴的激励作用被迫减弱。基于此,研究结论为统筹大豆、玉米补贴机制可以促进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经验性证据,也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豆振兴压力下如何持续改善种植结构提供政策启示。
2021年03期 v.20;No.93 305-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下载次数:1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汪兴东;刘雨虹;
基于江西省54个县(区)363份农户的调查数据,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深入分析农户电商销售意愿与行为的偏差问题。结果表明:农户总体及子群体的销售意愿与行为相关程度较低,除受教育年限为12年以上的子群体外,其他相关程度均未超过0.5;不同子群体电商销售意愿与行为一致人数仅占总体的7%~57%;农户及其子群体的电商销售意愿与行为间的偏差较大,且此偏差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是否参加过电商培训上表现显著;以正一致为参照组,二者的偏差主要是受个人特征、政策感知、网络信息了解程度、电商技术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及感知风险性的影响;其中,年龄会扩大偏差,其他因素则缩小偏差,是否知道本地有电商协会组织、是否知道农村电商的惠农信贷政策、是否了解网络购物发展信息以及是否了解农村电商发展信息对偏差的影响程度最大。研究结论可以为更好地制定和完善农村电商发展政策,以提升农户电商销售意愿到行为之间的转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1年03期 v.20;No.93 316-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下载次数:2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陈江华;陈艳;罗明忠;
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运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农业机械应用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应用对非农就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业机械应用水平越高,农户家庭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的可能性越大,非农就业人数比例越高,不考虑内生性问题将低估农业机械应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农业机械应用通过减少单位土地农业劳动力投入与改善农户健康状况来促进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转移。此外,户主年龄对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转移有倒"U"型影响;户主文化程度为高中、大专、本科以及户主健康状况和村庄交通状况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劳均耕地面积与是否获得农业补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政府部门应多措并举强化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提高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以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021年03期 v.20;No.93 326-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2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乔丹;柯水发;袁婉潼;
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先行试点和资源优势分布区,南方集体林区是林业市场化的典型区域,也是林业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林业市场化的深化对于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构建林业市场化分析框架,利用2000—2018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林业产值、林业投资、林产品贸易等相关数据,从林业要素市场化、生产市场化和产品市场化3个维度对林业市场化进行测度,并通过格兰杰检验及面板回归论证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林业市场化与林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同时,采用地理位置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南方集体林区林业市场化指数从2000年的4.29增至2018年的6.41,林业市场化特征明显;林业市场化是推动中国林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林业市场化与林权改革协同作用更为显著;林业要素市场化、生产市场化及产品市场化均协同推进,其中林业产品市场化推动作用最为突出。因此,未来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经济增长仍需林业市场化的推动,虽然近二十年来其市场化不断深化,走在全国林业市场化进程前列,但仍有推进的空间。
2021年03期 v.20;No.93 337-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下载次数:9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温亚平;冯亮明;刘伟平;
林业生产分工是农户克服家庭林业经营困境、提高林业生产效率和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交易成本理论,采用福建省农户调研数据,选取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交易成本对农户林业生产分工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衡量信息成本的"周围农户参与分工的比例"和衡量执行成本的"是否签订书面协议"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林业生产分工行为。同时,家庭收入水平越高,林地细碎化程度越低,农户就越会选择林业生产分工。为此,政府部门需要在构建林业生产分工服务信息平台、强化分工服务规范性、建设多部门综合联动的发展机制和适度扩大林地经营规模等方面做出努力,以便为建设林业生产分工服务体系和促进林业专业化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2021年03期 v.20;No.93 346-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宋振江;高岚;
基于2018—2019年四川省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农户薪柴利用行为入户调查数据,通过分析并建立Logit二元选择模型探索劳动力女性化对自然保护区农户薪柴利用行为的影响。分析发现,研究区域内劳动力女性化现象突出,农户薪柴利用行为对大熊猫生境存在干扰,并且存在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破坏森林群落结构问题。结果表明:劳动力女性化、劳动力素养、财富效应以及薪柴资源禀赋对农户薪柴利用行为有显著影响。基于实证结果,提出鼓励女性劳动力投入到生态产品经营与服务中,既使农户共享自然资源收益,又能够促进农户逐步退出薪柴利用领域;建立多样化能源体系,鼓励农户减少薪柴采伐,在电能、沼气、太阳能使用上对农户给予技术支持与资金补贴,降低农户的能源利用负担,改善农户能源利用结构。
2021年03期 v.20;No.93 35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彭继权;
基于2018年湖北农户实地调查数据,采用PSM和GPSM法分析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由PSM估计可得,土地转入比土地未流转更能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0.78个单位,水田转入和旱地转入分别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1.02和0.64个单位;土地转入能分别降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成本2.69和0.57个单位,且水田对不同类型作物生产成本的降低幅度最大;由GPSM估计可得,土地转入面积、水田转入面积和旱地转入面积对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存在显著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即农业生产成本降低的幅度要高于土地流转面积增加的幅度,且水田转入面积的规模报酬递增的效应最大。基于此,政府应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加大规模经营扶持力度,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协作发展机制,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2021年03期 v.20;No.93 366-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下载次数:13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岩;万举;
通过对宁夏同心县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的调研与案例访谈,立足自组织视阈讨论农地经营权抵押机理问题。结果表明: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合作社作为典型的自组织贯穿于农地经营权抵押全过程,合作社分别与农户及金融机构缔结合约,链接贷款农户与金融机构两端,合作社作为贷款方和放款方都可信赖的第三方中介融资组织,发挥着枢纽作用,由此通过这种合约治理结构建构农户农地抵押贷款的"同心模式"。基于信任和互惠机制,农户与合作社缔结反担保合约是农户获得贷款的前提;金融机构为降低面临的高交易费用并精准识别出合格的贷款对象,与合作社缔结担保合约是其发放贷款的依据;而合作社依托自组织内部的声誉、监督机制以内部代偿的方式处分贷款违约人减少金融机构后顾之忧。基于上述研究讨论自组织作用发挥的边界等问题,并得出政策启示。
2021年03期 v.20;No.93 376-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4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纪芳;
项目落地是项目所承载的国家政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环节,项目资源的性质及其分配方式直接影响项目落地的具体实践机制,进而对村庄治理产生不同影响。基于苏中X村和鄂东B村的调查发现:东部发达地区资源丰富,项目资源以"行政主导"的方式进行普惠性分配,强化村干部的任务导向逻辑,形成以利益动员为核心的项目落地机制,结果造成农民责任意识薄弱、基层治理弱化等资源消解治理局面。中部欠发达地区资源匮乏,项目资源以"村庄本位"进行竞争性分配,形塑村干部的内部治理逻辑;村干部充分利用人情关系面子等社会动员机制推动项目落地,资源输入反而能激活村庄内部治理结构与公共规则。政府在推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发挥村级组织的主体作用,还要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项目之政策目标与村庄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与转化。
2021年03期 v.20;No.93 384-3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9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刘馨月;章丹;徐志刚;
基于黑龙江、河南、浙江、四川四省小学儿童问卷调查数据,探析学龄前这一农村儿童人力资本形成重要时期的隔代抚养经历对入学后学业表现的长期影响,考察学前家庭教育在"隔代抚养-学业表现"影响路径中的作用机制及隔代抚养人教育能力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隔代抚养对儿童学业表现的长期影响因隔代抚养人教育能力而异;隔代抚养人教育能力较差时,会对儿童入学后学业表现产生不利影响;随着祖辈教育能力提高,隔代抚养通过增加家庭早教频率对儿童入学后学业表现产生积极影响。随着全面三孩政策放开,隔代抚养现象可能进一步增多,建议加强对隔代抚养人的教育引导,普及学前家庭教育相关知识,提升隔代抚养教育质量。
2021年03期 v.20;No.93 393-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下载次数:30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卢青青;
基于妇女就业的微观过程,从家庭整体性视角解读其就业模式及其劳动力配置的一般性意涵,立足武汉远郊村妇女劳工队的实践经验,发现嵌入非正规就业市场中的农村留守妇女践行半工半家的就业模式,表现为家庭事务优先,兼顾个人非农收入。这一就业模式是由非正规就业的在地化、灵活性与互助性形塑的,其根本上取决于妇女家庭角色分工及其家庭发展需求。半工半家作为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配置的新模式,是半工半耕结构的延伸,推动家庭现代化转型与城乡关系有机互动。基于此,需重新审视女性非正规就业问题,其不仅形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以维系社会稳定,同时作为新的家庭再生产模式成为城乡互动的弹性机制。
2021年03期 v.20;No.93 402-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20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沈迁;
基层治理体系是承接服务下沉与治理有效政策实践的核心。已有文献梳理表明,基层治理体系存在失效的"双重困境",即基层治理能力不足,以及难以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山东省招远市农村党建示范区的建设经验在于重构基层治理体系,恰恰有效回应中国基层社会面临的"双重困境",打破传统镇村治理体系,形成镇村之间的"中间层级政府"。党委实体化运行凸显行政包干制的治理优势,同时实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党员联户网格化机制,成为服务下沉与治理有效政策实践的组织载体与治理载体。这一创新的基层治理体系为探索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重构提供一般性路径思考。
2021年03期 v.20;No.93 41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1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彭小兵;彭洋;
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参与-反馈-响应"行动逻辑下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激发的情境优越性,即:在内源系统中,通过主体动员凝聚行动力量、产业融合重塑动能形态、村社理性深化价值认同,从而促进乡村整体的有机参与,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在乡村内部深入渗透的同时向外扩散,与外源系统进行双向反馈互动,依托政府引导、制度供给、资源链接的条件刺激,提升其作用的空间范围和系统层次,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发展。激活内生动力,应从增权赋能、整合资源要素、利益联结三方面入手,加强权利保障和制度建设,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2021年03期 v.20;No.93 420-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6K] [下载次数:5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