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450462

农业经济

  • 营商环境对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务农意愿的影响分析

    沈琼;李皓浩;马红春;

    基于560份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问卷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和层次分析法(AHP),通过主观与客观模型结合实证分析营商环境对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务农意愿的影响。借鉴国际国内主流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已有文献和理论基础,将影响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务农意愿的营商环境分为产品市场情况、政府扶持政策及基础设施情况3个维度。结果表明:拥有较乐观产品发展前景的新型职业农民更有可能选择持续务农;政府支持、金融扶持、技术指导同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务农意愿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拥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与丰裕的原材料将显著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持续务农意愿,其影响因素按照计算所得的权重值从大到小排序为基础设施、政府支持、资源丰裕度、发展前景、市场需求、金融扶持、技术指导、运输服务系统。因此,提出畅通农产品销售市场、构建精准化的农业扶持政策和加快农村现代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

    2021年02期 v.20;No.92 14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1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创业、社会网络与农民工的城市身份认同感

    刘琪;李飞飞;秦帅;

    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使我国农民工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境,加快建立起农民工对城市身份的认同有助于其更好地以市民的角色规范约束自身行为,加快融入城市。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分析创业对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创业能够显著提升农民工的城市身份认同感,该结论在克服内生性问题后依旧保持不变;社会网络是创业影响农民工城市身份认同感的中间机制之一,即创业能促进农民工更多地与市民交往、提升市民对农民工的接纳程度,进而提升其城市身份认同感;进一步对创业类型作出划分,发现企业家型创业更有助于农民工构建城市身份认同。因此,应健全农民工创业的服务体系,通过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在城市积极开展创业活动,加快推进我国市民化进程。

    2021年02期 v.20;No.92 15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下载次数:1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使用、非农就业与农机社会化服务——基于CLDS数据的经验分析

    李忠旭;庄健;

    基于CLDS2016年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以及条件混合过程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互联网使用对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可以使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概率提升9个百分点,在进行稳健性检验与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后,所得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研究验证互联网对农户采纳农机服务行为的个体差异性,发现互联网对农户采纳农机服务的影响主要存在于中等收入阶层、高学历水平以及较多社会资本群体中;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劳动力的非农就业行为在互联网使用影响农户采纳农机社会化服务中起到完全机制作用。因此,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互联网对于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应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户对于互联网的应用能力。

    2021年02期 v.20;No.92 166-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下载次数:27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农产品电商对农户节水改造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新疆库尔勒产区梨果种植户的调节中介分析

    程欣炜;王子敏;

    干旱地区农户节水改造意愿存在低位稳定均衡,参与农产品电商对节水改造意愿的提升机制和效率中介亟待检验。基于新疆库尔勒产区823户梨果种植户调查数据,采用调节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农产品电商对农户节水改造意愿的直接影响和通过农户信贷获取、社会服务运用和标准化生产效率中介的间接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以电商直销和电商供货为代表模式的农产品电商行为对干旱地区农户节水改造的流量意愿和存量意愿均具有显著的直接提升作用;(2)信贷获取、社会服务运用和标准化生产对农产品电商的节水效应起中介作用,其中标准化生产的效果较强;(3)农产品电商参与水平对3类效率中介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电商直销模式的调节强度高于电商供货模式。基于此,干旱地区应将农产品电商与节水灌溉协同发展,对不同电商参与水平下的农户进行针对性扶持,有助于提升其主动节水改造的长期意愿,使农户以较低成本获得节水收益。

    2021年02期 v.20;No.92 176-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8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参与主体的绿色生产行为研究——基于政府激励视角

    张笑寒;汤晓倩;

    基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各参与主体的绿色生产行为机理分析,构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引入联合体的纵向一体化合作机制、消费者绿色偏好、市场风险、绿色生产溢出效应,分别研究有无政府激励时三方主体行为的演化规律和稳定策略,再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这一新型组织形式有利于促进绿色生产的推广;政府激励有助于推动参与主体的绿色生产行为,且政府对绿色生产的质检精确度影响激励效果;消费者绿色偏好对绿色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市场风险的存在则产生阻碍作用,不同系数条件下溢出效应对绿色生产行为有正向或反向两种影响。基于此,提出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绿色生产的相关建议,让联合体与绿色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021年02期 v.20;No.92 18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6K]
    [下载次数:2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0 ]
  • 社会资本对农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兼论环境规制政策的调节作用

    李文欢;王桂霞;

    利用山东、河南、吉林615份肉牛养殖户的调研数据,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社会资本对养殖户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并引入环境规制政策作为调节变量,进一步考察环境规制政策对社会资本各维度与养殖户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纳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在社会资本中,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均正向促进养殖户采纳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其影响效应由大到小依次是:社会网络(5.03%)>社会信任(3.24%)>社会规范(2.01%)。(2)环境规制政策对社会资本各维度与养殖户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纳关系的调节效应存在差异。其中,约束性环境规制政策对社会网络、社会规范与养殖户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纳行为关系具有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激励性环境规制政策对社会网络、社会信任与养殖户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纳行为关系具有一定的正向调节作用。因此,政府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推动养殖户参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并在这一过程中强化环境规制政策对养殖户行为的引导作用。

    2021年02期 v.20;No.92 199-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2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0 ]

林业经济

  • 林业社会化服务提高了农户林业生产效率吗?

    高雪萍;王璐;袁若兰;廖文梅;

    为探究林业社会化服务对林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基于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和湖南省738户农户调研样本,分别采用DEA方法、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测算林业生产效率及林业社会化服务对林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林业生产效率较低,90%以上的农户林业生产效率处于DEA无效,85.9%的DEA无效农户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适当扩大规模将会提高效率;林业社会化服务在整体上能显著促进林业生产效率,但不同的林业社会化服务对林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基于此,建议大力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林业生产服务体系,推动林业社会化服务专业化和精准化发展,支持和帮助农户提高林业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

    2021年02期 v.20;No.92 209-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下载次数:8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畜牧经济

  • 生猪全产业链价格传导的门限效应——基于生猪期货对冲风险视角

    付莲莲;喻龙敏;赵金霞;

    基于生猪期货对冲产业链风险理论模型,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非对称误差修正和门限模型,分析2000年1月至2020年12月生猪八阶段产业链价格传导的门限效应。结果表明:生猪产业链中多阶段存在长期非对称传导关系和短期均衡关系,玉米价格对生猪价格的传导、仔猪价格对生猪价格的传导、生猪价格与猪肉价格之间的相互传导、仔猪价格对玉米价格的传导这五个阶段的价格传导存在门限效应;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生猪价格和仔猪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玉米价格是仔猪价格和生猪价格的Granger原因;生猪产业链上游和下游对中游的短期修正调整速度较快,而中游对下游和上游的短期修正调整速度相对较慢。生猪产业链上中游企业积极主动地发挥期货避险职能,低买高卖,实现差额收益,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降低企业生产风险;生猪产业链下游企业参考市场生产以保证原料供应,下游零散农户推荐采取保险和期货相结合的避险模式,避免个人进行期权交易,应当通过农民合作社统一向保险公司或期货期权公司购买价格保险产品。

    2021年02期 v.20;No.92 219-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下载次数:17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非洲猪瘟疫情冲击下生猪养殖户生产恢复行为研究——来自江苏省的经验证据

    江光辉;胡浩;

    基于江苏省生猪养殖户调研数据,从养殖禀赋、外部支持和风险感知三方面构建非洲猪瘟疫情冲击下养殖户生产恢复的理论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养殖户疫后生产恢复行为的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生猪生产恢复形势基本向好,但养殖户生产恢复意愿有待进一步加强;养殖禀赋对生产恢复的直接促进效应最大,外部支持次之,风险感知则负向影响养殖户疫后生产恢复,且养殖禀赋还通过降低养殖户风险感知对生产恢复产生间接促进效应;养殖户对疫情风险感知主要来自于养殖风险和对上次疫情受损程度的判断,而对市场风险的感知程度较小;产能恢复比例是生产恢复的重要反映指标,而政府补助在其中发挥的支持力度较为局限,养殖户仍面临生猪"难养易卖"的局面。因此,短期来看,提高养殖户产能恢复比例是关键;长期来看,需要提高养殖户资源禀赋丰富程度,进一步发挥外部主体的多元化支持作用,加强养殖户疫情风险抵御能力以及对于疫情损失的承受能力。

    2021年02期 v.20;No.92 227-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9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乡村经济

  • 非自愿搬迁经历与移民相对多维资产贫困——兼论正式社会支持与非正式社会支持的交互效应

    滕祥河;杨先明;

    利用A-F多维贫困测量方法探讨非自愿搬迁移民的相对多维资产贫困以及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对移民相对多维资产贫困的交互影响,并利用三峡库区非自愿搬迁移民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非自愿搬迁移民相对多维资产贫困状况较原居民严重,且非自愿搬迁也剥夺了移民代际再生产资产;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对移民相对多维资产贫困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互补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互补效应还会受到安置方式和安置时间的影响。研究结论对于阻断移民代际贫困传递,以及采用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的协同互补性来提高减贫效率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

    2021年02期 v.20;No.92 238-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10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小农户与乡村特色产业的包容性衔接及其路径研究

    杨志良;姜安印;

    党的十九大重新审视小农户的地位和价值,明确新时代小农户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升级推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兴起,作为特色产业经营主体的小农户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结果表明:小农户与乡村特色产业在就业、文化、分工、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实现衔接的基础条件,但同时二者的衔接也面临在经营理念、利益诉求和经营模式等方面不协调而导致的功能性困境,包容性衔接成为小农户与乡村特色产业更有效的衔接方式。基于此,提出促进小农户与乡村特色产业实现包容性衔接的路径,具体包括提高小农户的可持续经营能力、构建共享性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乡村产业交叉融合。

    2021年02期 v.20;No.92 249-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20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供给研究:以重庆S乡农村“三变”改革为例

    徐亚东;张应良;

    无论是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积累实践经验和奠定物质基础,还是乡村振兴要解决脱贫攻坚中遗留问题以及产生的新问题,均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出要求。二者有效衔接体现在政策互补、时间交互、内容递进和组织重合四方面,并有个体层面和乡村层面两个层面的科学目标。农村"三变"改革作为当前深化农村改革和实现农村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制度供给,能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重庆市S乡农村"三变"改革过程中,贫困农民前期通过获得租金、工资和财政分红收入,提高收入水平,实现精准脱贫;未来则通过获得租金、务农务工和盈利分红收入,改善投资、就业和收入结构,实现生活富裕。同时依托农村"三变"改革构建现代化微观管理组织、搭建产业平台和挖掘生态、传统文化价值,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果表明:农村"三变"改革是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制度供给。

    2021年02期 v.20;No.92 25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下载次数:27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农村社会发展

  • 互联网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分析

    陈鑫;杨红燕;

    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标准有序Logistic模型,检验分析互联网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并重点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互联网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且随着互联网技能的提升,幸福感提升效应更大;互联网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中青年和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群体呈显著正向影响;互联网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机制主要有:提升社会认同、丰富日常生活、提高社会网络质量、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等。因此,提出继续推进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互联网普及率;要因人分类施策,提升互联网发展的正向效应;积极推进互联网其与它领域的融合发展等建议。

    2021年02期 v.20;No.92 26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3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村干部职业化:时代特征与实践逻辑

    陈宝玲;黄英;国万忠;

    村干部职业化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乡村治理现代化视角剖析江西省Z村干部职业化现象发现,在前提保障、边界划分、内核体现和外在延伸的进程中,村干部职业化表现出办公设备现代化、责任分工明晰化、岗位职务专业化、业务执行规范化等时代特征,是三重实践逻辑共同导引的结果。结果表明:从自下而上逻辑看,乡村社会结构变迁造就村干部职业化新格局;从自上而下逻辑看,乡村定位转型迎来村干部职业化新机遇;从横向逻辑看,社会认知转变缔造村干部职业化新态势。针对当前村干部职业化面临的制度缺位、错位、异位等问题,应深入夯实制度、优化制度、规范制度,持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2021年02期 v.20;No.92 277-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1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驻村干部留任工作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

    李作学;张传旺;马婧婧;

    驻村干部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激励其投入到乡村振兴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以辽宁省423名驻村干部为调研对象,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多重互动影响驻村干部留任工作意愿。研究结果获得以下5条留任工作意愿强的组合路径,即"条件-补贴-考核-尊重"主导型、"条件-考核-尊重"主导型、"条件-补贴-尊重"主导型、"条件-家庭"主导型、"补贴-家庭-考核"主导型。驻村干部的留任工作意愿影响因素具有多维性和复杂性,选择针对性的组合因素进行激励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2021年02期 v.20;No.92 286-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34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