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456548

学习贯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贯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笔谈

    杨春华;刘俊杰;王慧敏;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局之年。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系统部署,明确提出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这一部署不仅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三农”领域的细化实化,更体现推动新征程“三农”工作从战略上布局、在关键处落子的明确思路,释放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着力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明信号,为关键之年“三农”工作稳中求进提供有力政策保障。

    2025年02期 v.24;No.116 157-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下载次数:20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低空经济

  • 低空经济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角色扮演、现实壁垒与破解之道

    王丹;罗章松;

    围绕低空经济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具体应用展开探讨,系统归纳低空经济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并深入探究其实践进路。结果表明,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共性特征与农业领域独特属性的深度融合与有机统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推动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迈进。当前,低空经济凭借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显著特性,正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新引擎。然而,在实践中,低空经济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仍面临人才供给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空域支持力度有限等现实问题。据此,从生产力三要素视角出发,建议建立健全相关人才培养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以充实劳动者队伍,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以优化劳动资料配置,同时提升低空空域管理水平,扩大低空空域开放程度以改善劳动条件,进而全面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

    2025年02期 v.24;No.116 165-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下载次数:4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乡村振兴

  • 新乡贤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张桂蓉;张颖;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湖南省C村开展探索性案例分析,探讨新乡贤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核心行动者新乡贤通过与政府、村“两委”以及村民等行动者的互动,经历“合作启动-招募吸纳-双线调控”的关系演变,构建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者网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者网络的“初始”演进过程呈现“初始孵化→构建网络→稳态深化”三个迭代性阶段,展现螺旋式上升的发展特征。在初始孵化阶段,高嵌入匹配度和政府动员是行动者网络形成的必要条件;在构建网络阶段,共识构建和行动构建是吸纳其他行动者的方式;在稳态深化阶段,行为约束与风险控制是稳固行动者网络的策略。据此,建议制定针对支持新乡贤回乡创业的政策,树立共赢理念,以推动多主体有效协作,并建立稳固的产业发展风险控制机制。

    2025年02期 v.24;No.116 174-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2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乡村治理积分制的运行机制、现实困境与破解策略——基于“三圈理论”的解释框架

    马改艳;徐学荣;

    基于“三圈理论”分析框架,利用对陕西咸阳SG村、福建福州YZ村和厦门D村的调研访谈数据,分析乡村治理积分制的运行机制及其现实困境。结果表明:乡村治理积分制有效运行需要价值、能力和支持等3个维度的协同支撑。价值维度需契合乡村公共价值导向,具体体现在增强乡村凝聚力与向心力、引导多元共治格局、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及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能力维度需具备相应资源与能力,如必要的资金供给、基层治理组织的能力建设、数字基建与人才支撑;支持维度需得到村民、村干部、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等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在当前乡村治理积分制运行中,“价值圈”存在公共价值偏离,“能力圈”存在基层治理资源和能力建设不足问题,“支持圈”面临利益相关者行动支持不足的挑战。据此,建议重塑积分制的公共价值导向、强化资源保障与能力建设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激励机制,以推动乡村治理积分制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2期 v.24;No.116 185-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1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共同富裕背景下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逻辑——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

    王波;

    基于协同理论,构建“制度环境-多元主体-合作行动”分析框架,考察川西W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揭示村社统筹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逻辑。结果表明:村社统筹下的多主体协同是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乡镇行政牵引与激励、村社集体行政与经济“二合一”的角色、村社内在的合作传统构成多主体协同的制度环境。在制度环境的激励下,村社集体与多元主体通过村社协同激活村庄内生性资源,实现要素积累;通过行政协同向上争取资源,把握发展机遇;通过市场协同实现资源整合,降低公共品供给成本;通过区域协同拓展跨村合作,延伸经营空间。由此,农村集体经济形成“村社集体为核心,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治理格局。据此,建议中西部地区注重在地化主体培育和资源整合,兼顾集体发展的经济性与社会性。

    2025年02期 v.24;No.116 195-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19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农村数字化、绿色科技创新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雷玲;周煊;孙璐;刘白鹤;

    基于2008—2022年中国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算农村数字化水平及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农村数字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析农村数字化发展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农村数字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差异;绿色科技创新在农村数字化影响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农村数字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建议通过倡导优化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机械能节约,减少碳排放,推进循环农业发展,以及加强区域合作协同保护环境等举措,为实现粮食产能提升目标提供政策参考。

    2025年02期 v.24;No.116 204-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1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产业集聚对中国林产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侯方淼;李申睿;高帅印;吴成亮;

    基于2013—2020年中国25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门槛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中国林产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林产工业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初期产业集聚度的上升会加剧碳排放,但当集聚水平跨越门槛值后逐步降低。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其他行业,造纸行业因资源依赖度高、能耗大,碳排放强度对产业集聚水平更敏感;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存在差异,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产业集聚与林产工业碳排放强度呈现“U”型关系。此外,产业集聚带来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据此,建议结合区域林产工业实际情况,推进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技术突破和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联盟合作,提高产业链效率与竞争力。

    2025年02期 v.24;No.116 215-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下载次数:7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数字经济赋能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元组态路径研究

    邹玉友;袁欢;孔蓝蓝;田国双;

    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截面数据,采用NCA与fsQCA相结合的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数字经济赋能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多元作用路径。结果表明:林业高质量发展是数字基础、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等多维因素协同联动的结果;数字经济赋能林业高质量发展呈现出“数字基础-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联动型、“以数字人才为主导的数字基础”驱动型、“数字基础-产业数字化”均衡型以及“数字基础-数字产业化”推动型等4条路径,数字人才基础是驱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数字经济赋能林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空间差异,其中数字经济各要素协同联动对东部地区林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突出,数字产业化对中西部地区林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作用显著。据此,建议各地区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禀赋条件,夯实数字基础和数字产业要素投入,推动跨地域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并加大林业数字创新型人才供给助推林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2期 v.24;No.116 225-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17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小农经济现代化发展的空间束缚及其叠层性支配形塑

    雷贵;

    基于空间角度,以粤东林村为例,探讨小农经济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空间束缚及形塑的结构性因素。结果表明:小农户依托空间的地理资源禀赋,通过示范性动员扩散与社会性嵌入发展策略,推动小农经济现代化进程。在小农经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小农户面临结构性空间束缚,主要表现为空间资源供给不足、空间设施建设滞后及空间发展区域锁定等问题。空间束缚是多方力量对村域空间的叠层性支配结构形塑的结果,多元主体基于自身发展意图和利益关系,以地理底层制约、社会惯习牵制、资本占有挤压和政策刚性规制等形式共同支配村域空间,并在既有空间不断叠层累加,形成具有约束性的复合空间结构,进而束缚小农经济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据此,建议进一步关注小农经济现代化发展的空间维度实践及其存在困境,完善相关空间设施建设,打破结构性空间束缚,为小农户营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

    2025年02期 v.24;No.116 235-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8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事与愿违: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目标与结果的悖离及矫正研究

    姜立康;张化楠;赵伟;

    基于1 045份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双变量Probit和二元Logit模型,实证检验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目标与结果的悖离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部分农户虽然采纳绿色生产技术,但在减量施肥、减量施药和节水灌溉等具体目标上成效未达预期,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结果与目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存在显著悖离现象。进一步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农户认知、激励政策、惩罚政策以及政策信任等显著负向影响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悖离,起到矫正作用;资源禀赋仅对农户绿色施肥技术采纳的悖离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对绿色施药、节水技术采纳的悖离无显著影响。此外,激励政策在农户认知对绿色施肥技术和绿色施药技术采纳悖离的影响中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惩罚政策在农户认知对绿色施肥技术采纳悖离的影响中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政策信任在农户认知对绿色施肥技术、绿色施药技术和绿色节水技术采纳悖离的影响中均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据此,建议重视农户认知、政策等因素对矫正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悖离的重要作用,通过政策补贴、约束、宣传等方式提高农户对政策的信任程度,确保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结果与目标相符。

    2025年02期 v.24;No.116 244-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9K]
    [下载次数: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户籍门槛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

    赵宗胤;钱文荣;郭小琳;

    基于劳动力流动决策模型,利用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城市落户门槛指数,实证检验户籍门槛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户籍门槛对劳动力流动产生先扬后抑的倒“U”型影响,在低于拐点时户籍门槛的正向作用吸引劳动力流入,在超过拐点时户籍门槛阻碍劳动力流入。上述结论在替换模型设定、引入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及多重稳健性检验后均保持稳健。进一步考察户籍门槛在个体与城市层面的异质性影响发现非农户籍身份、高技能水平、流动时间较短的劳动力对户籍门槛更为敏感,流向高工资水平、就业机会充裕地区的劳动力对流入地户籍门槛表现出更强的敏感性。据此,建议分层次、分阶段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同步推进相关领域的联动改革,加快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破除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融合的“隐性门槛”,引导劳动力更加自由有序流动。

    2025年02期 v.24;No.116 253-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下载次数:1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数字素养对农民创业决策的影响:来自CFPS的经验证据

    李丽莉;徐嘉;梅燕;曾亿武;

    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数字素养对农民创业决策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增强农民选择创业的倾向性,数字素养每提升1个单位,农民选择创业的可能性增加7.3%;机制检验发现,社交网络、正规信贷和风险辨别是数字素养影响农民创业决策的重要传导路径;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素养对农民创业决策的影响效应具有较强的群体广泛性,女性、青壮年、相对贫困、高学历农民数字素养的创业决策效应表现得更为显著。据此,建议政府设立农民数字素养提升专项资金,实施农民数字素养培育行动计划,构建多元化的农民数字素养培训体系,发挥农民数字创业先锋的示范带头作用。

    2025年02期 v.24;No.116 263-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下载次数:3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农民创业者网络能力影响知识搜寻的阶段性差异研究

    芮正云;史清华;

    基于271份农民创业者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农民创业者网络能力的不同维度对知识搜寻的影响及其阶段性差异。结果表明:在初创阶段,网络规划能力和网络嵌入能力均促进农民创业者的知识搜寻,网络拓展能力具有“U”型影响,而关系管理能力的作用不显著;在成长阶段,网络拓展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对农民创业者的知识搜寻均具有正向影响,但关系管理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弱,网络规划能力的作用方向为负,网络嵌入能力呈现出倒“U”型影响。据此,建议鼓励农民创业者提升自身网络能力,实现关系网络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以克服创业过程中面临的知识约束与成长瓶颈;同时也要防范“过度嵌入”风险,在网络拓展中通过动态关系调整与结构优化,实现网络资源的“提质增效”。

    2025年02期 v.24;No.116 272-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数字素养对农民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孟猛猛;柏晓琛;叶江宁;雷家骕;

    基于295名农民的调查数据,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实证研究数字素养对农民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素养对农民创业意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脱域型社会资本、地域型社会资本和创业风险感知均在数字素养对农民创业意愿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影响路径分析表明,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机会利用在数字素养对农民创业意愿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即数字素养通过增强农民创业机会识别与利用能力来提升创业意愿。据此,建议完善农村数字技术设施和培训体系,加强农民数字素养培育,提升农民利用数字技术识别和把握创业机会的能力;引导农民建立和拓展脱域型与地域型社会资本网络,培养农民的创业风险感知意识,进一步激发农民创业活力。

    2025年02期 v.24;No.116 281-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19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地权稳定性对国有农场职工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制度环境的调节效应

    王太祥;冯奕丁;周应恒;

    基于新疆国有农场517份职工微观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t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地权稳定性对国有农场职工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确权颁证对国有农场职工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土地调整经历和调整预期对职工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产生负向影响。具体而言,地权稳定性对职工深松深翻、有机肥施用和测土配方施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作物轮作和地膜回收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激励和约束制度正向调节地权稳定性影响耕地质量保护行为的过程,而引导制度在这一过程中作用不显著。异质性分析显示,剩余承包期较长、参与合作社以及地处南疆的国有农场职工更倾向于采取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据此,建议巩固国有农场地权制度改革成果,强化职工地权的稳定性和经营自主性,健全耕地质量保护的相关配套制度措施。

    2025年02期 v.24;No.116 291-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土地转入促进了农户稻虾共作模式采纳吗?

    朱洋洋;齐振宏;

    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虾共作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土地转入对农户稻虾共作模式采纳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土地转入对农户稻虾共作模式采纳及应用强度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采用内生处理效应模型和内生转换模型解决内生性问题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得到一致性估计。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宣传在土地转入与农户稻虾共作模式采纳之间具有显著正向调节效应,而地权稳定性的提升则能够强化土地转入对农户稻虾共作模式采纳及应用强度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显示,当农户年龄较大和劳动力质量较低时,土地转入更易促进其对稻虾共作模式采纳及应用强度的提升;当家庭劳动力数量较少时,土地转入虽有助于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模式,但对应用强度的促进作用相对有限;土地转入对低质量劳动力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模式的概率和应用强度的促进作用更强。据此,建议规范土地流转市场,采取多维度政府宣传策略,制定差异化的土地流转支持政策以及开展稻虾共作技术培训,以促进稻虾共作模式在农户中的应用和推广。

    2025年02期 v.24;No.116 301-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