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473054

  • 农业数据资源产权界定的经济学分析:现实困境、理论框架与制度优化

    王刚毅;杜祥;

    基于“数据要素×”典型案例,归纳农业数据生产要素特征,分析农业数据要素确权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构建农业数据要素确权理论框架,探讨农业数据要素确权制度优化路径。结果表明:农业数据要素具有虚拟再生性、多元主体性以及协同增效性等特征;在农业数据要素确权过程中,存在农业数据价值密度低、多元主体产权分配复杂、交易市场风险较高等现实困境;农业数据要素在纵向维度上可划分为农业数据资源、农业数据集合、农业数据产品,横向维度上可划分为农业公共数据、农业企业数据和农户数据;农业数据要素确权应以潜能释放最大化与多元主体权益合理化为目标。据此,提出加强专业性数据交易平台建设、合理分配多元主体权益、平衡数据保护与利用等制度优化路径,促进农业数据要素潜能释放,进而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24;No.118 471-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5 ]
  • 稳定县域粮食生产:多中心治理视域下的自治、他治与共治

    孔立;陈清苹;陈琼;

    基于2020—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90个县域样本数据,构建“政府-市场-集体”分析框架,采用fsQCA和NCA方法,探究三者治理机制间的交互关系并归纳稳定县域粮食生产的治理模式。结果表明:政府、市场、集体的治理机制相互联动,构成6条稳定县域粮食生产的条件组态,可归纳为以互补关系为核心的自治主导型治理模式、以替代关系为核心的他治主导型治理模式及以制衡关系为核心的共治制衡型治理模式,且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推进,自治主导型和他治主导型逐步向共治制衡型模式演进;利农趋利机制和政府规制机制分别以核心条件存在于6条组态中,表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在稳定粮食生产中的基础性作用,“有能集体”在自治和共治模式中发挥关键纽带作用。据此,建议统筹兼顾,实施“保存量、拓增量”分类施策策略,共担粮食安全保障责任;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能集体”的协同作用,尽早构建共治模式以抑制负面冲击。

    2025年04期 v.24;No.118 47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粮食主产区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组态路径研究——基于河南省30个县的比较分析

    刘晓英;郑怡;牛文涛;

    基于TOE理论框架,以河南省30个县域为案例对象,运用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粮食主产区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及多元发展路径。结果表明:数字平台建设是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物质基础,组织模式创新因素则对粮食主产区农业数字化转型具有瓶颈效应,同时高水平农业数字化转型组态路径之间的条件变量存在一定互补关系。粮食主产区高水平农业数字化转型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形,即技术-组织-环境协同驱动型、技术-环境发展型以及环境主导型。对比上述三种转型路径,技术-组织-环境协同驱动型路径存在驱动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才扶持政策可以等效替代,技术-环境发展型和环境主导型路径则不存在上述替代关系。据此,建议地方政府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持续强化技术-组织-环境条件多维协同,探索适宜的农业数字化转型道路。

    2025年04期 v.24;No.118 488-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下载次数:10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集体经济组织统筹能力与农业机械化发展——来自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证据

    李琴;潘奇禧;

    基于2016—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使得农户使用农业机械的概率显著提高了3.6%;机制分析显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主要通过提高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统筹能力和社会化服务统筹能力,促进农业机械的利用;异质性分析表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显著促进低龄、高学历户主和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使用农业机械,且在粮食主产区和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也有更强的促进作用。据此,建议政府深层次挖掘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资源整合上的潜力,引导集体经济组织提供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并发挥集体在乡村基建中的重要作用。

    2025年04期 v.24;No.118 497-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供应链金融发展对农业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

    徐慧贤;张乐乐;班玉;代旭;

    基于2014—2022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A股上市的81家农业中小企业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供应链金融发展对农业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作用机制及异质性。结果表明:供应链金融发展对农业中小企业融资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议价能力、信息透明度在供应链金融发展对农业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供应链集中度越高、农业中小企业规模越大,向金融机构传递的有关农业中小企业经营状况、违约风险程度的正面信号就越强,供应链金融发展对农业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越显著。据此,建议深化农业供应链金融发展,推动产品技术升级与数字金融信息系统建设,并针对不同企业规模和供应链集中度实施差异化策略,有效提高农业中小企业融资效率。

    2025年04期 v.24;No.118 506-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下载次数:19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数字能力与养殖户智慧农业技术采纳行为

    白雪冰;彭刚望;胡浩;

    基于江苏省生猪规模养殖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数字能力对养殖户智慧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能力对养殖户智慧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具有促进作用,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分维度来看,数字使用能力和数字创造能力是驱动养殖户采纳智慧农业技术的关键因素。作用机制和调节效应分析表明,数字能力通过提高信贷可得性促进养殖户智慧农业技术采纳行为,且合作经营模式能够强化数字能力对养殖户智慧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当养殖户社会资本较强、经营规模较大时,数字能力对其智慧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当生猪市场风险较低时,数字能力对养殖户智慧农业技术采纳的积极影响更明显。据此,建议在推广智慧农业技术过程中,加大对养殖户数字使用和数字创造能力的支持力度,搭建养殖户、企业、金融机构多主体数字信息共享平台,制定差异化、多元化的智慧农业技术推广政策。

    2025年04期 v.24;No.118 514-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7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特色经济林业增长的效应与机制——基于油茶产业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万璐;梁璐;任祎峻;

    基于2005—2022年中国14个油茶生产省份的面板数据,从产业融合发展视角构建数字乡村建设评价体系,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油茶产业增长的直接效应,并通过中介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增长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既能够促进本地区油茶产业增长,又对邻近地区产生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促进作用在技术市场发达、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低、城乡差距较大的地区更为显著,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提升能够有效弥补教育资源不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油茶产业增长。机制分析表明,技术创新、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促进油茶产业增长的关键路径,同时年降水量、年均温、水土流失治理及病虫害防治对该效应具有调节作用。据此,建议通过培育创新型油茶龙头企业,分类扶持各类产业主体,优化产业链结构与分工协同机制,同时因地制宜推进包括油茶在内的特色经济林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农户数字素养。

    2025年04期 v.24;No.118 525-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9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森林-经营主体-村级组织”多维耦合视角下乡村林业协调发展研究

    黄衍;汪佳伟;戴永务;

    基于福建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项目的监测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莫兰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福建省乡村林业发展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协调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乡村林业发展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在空间特征方面,乡村林业发展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63.3%的地区表现为较为集聚的发展状态,整体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阶梯式分布格局;在耦合协调特征方面,森林、经营主体和村级组织三个维度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地区差异,仅15.8%的改革重点县为高度协调,42.1%的改革重点县处于失调状态。据此,建议加强乡村林业在森林、经营主体和政府之间的协调发展,创新乡村林业的区域化协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禀赋优势,促进乡村林业协调发展。

    2025年04期 v.24;No.118 536-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新质生产力赋能林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与效应评价

    李洪敏;张雨晨;田刚;

    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新质生产力与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借助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及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质生产力对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对林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西部、资源富裕型和资源利用型地区,新质生产力对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中介效应分析发现,新质生产力通过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林业产业集聚和林业技术创新间接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且林业产业集聚的中介效应最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新质生产力对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基于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门槛效应。据此,建议加大技术研发与数字化建设投入,促进林业生产要素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推动跨地域合作交流,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林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4期 v.24;No.118 545-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18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多元成本视角下数字平台赋能乡村治理的逻辑机理、衍生成本与未来进路

    冯梦微;陈泓宇;王博文;张岳;

    基于理性人假设下的成本-收益权衡原则和多中心治理理论中的预期成本观点,采用案例研究法对河北省博野县D村数字平台赋能乡村治理的经济学成因、破解机制及衍生成本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在治理过程中,村民主要面临信息成本、交通成本、机会成本和人情成本较高的问题,政府及村级组织则主要面临组织协商成本和政策宣传成本较高的问题。随着数字技术在乡村场域的应用,数字平台能够拓展信息来源,打破时空限制,提供虚拟空间,从而降低村民端成本,同时也能够畅通协商通道和丰富宣传形式,进而降低政府及村级组织端成本,成为赋能乡村治理的有效工具。数字平台在赋能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也衍生出新的成本,给村民带来技术学习、设备接入和信息甄别成本,给政府及村级组织带来数字平台建设、配套体系转型和数字平台管理成本。据此,建议从村民端提高数字能力、优化网络服务和转变治理思想,政府及村级组织端加速数字技术研发应用、优化基层组织结构与人才队伍和完善基层组织公共服务职能,多维度共同发力以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2025年04期 v.24;No.118 557-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数字赋能何以打通河长制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

    陈朝兵;董政铎;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和数字赋能理论,结合成都市青羊区金沙街道的实践个案,阐释数字赋能打通河长制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依托自身的数字集成、数字公开、数字预测和数字留痕功能,通过组织外部的要素输入机制,以及组织内部的合作网络机制、组织学习机制和有效激励机制,赋予基层河长组织资源汇集能力、信息共享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成果巩固能力,从而化解基层河长制政策执行的阻滞因素,助力打通河长制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据此,建议加大水环境治理领域数字信息技术应用力度,提升数据的信息表达能力和基层河长办的数字化治理能力,构建数字赋能河长制政策执行的“治水共同体”。

    2025年04期 v.24;No.118 567-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 ]
  • 要素嵌入、协同赋权与农业经营体系建构——以江苏省S镇为例

    崔宝玉;宋世刚;

    基于要素嵌入与协同赋权分析框架,从关联性视角分析江苏省S镇农业经营体系的建构历程,揭示要素嵌入与协同赋权在农业经营体系建构中的实践逻辑和底层逻辑。结果表明:制度、资源、组织、利益等要素的嵌入难以满足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的核心诉求,需要对政府、企业、村社和农户等经营主体协同赋权,以建构新型动力机制。农业经营体系发展中的要素嵌入与协同赋权实践本质上是不同利益相关主体持续互动的过程,可通过制度与政府介入改善外部环境、资源与企业赋能提升市场能力、组织与村社协调增强内生动力、利益同主体联结推动主体自我再造。其底层逻辑可概括为通过厘清科层机制与市场机制的职能边界,寻求科层逻辑与市场逻辑的张力平衡,构建政府有为、市场有序、体系有效的要素主体协同机制。据此,建议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实施政府与企业协同赋权的策略,对村社和农户进行赋权和赋能,以实现农业经营体系的适应性建构。

    2025年04期 v.24;No.118 576-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促进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吗?

    周利平;柯芩;

    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对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政策对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政策实施后使示范省份的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年均提升约0.329个单位,且该结论在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显示,该政策主要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两条路径实现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政策效果受地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对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据此,建议扩大政策覆盖范围,重点向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倾斜,并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农业劳动力培训体系,以进一步提升政策效能。

    2025年04期 v.24;No.118 584-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政策红利下农民合作社数字化转型:实践偏好、技术陷阱与优化路径

    郑阳阳;武舜臣;高昕芮;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利用浙江省实地调研的典型案例,系统剖析农民合作社数字化转型中政策红利与数字技术落地之间的现实落差。结果表明:在政策红利激励下,农民合作社通过识别政策机遇与感知劳动力短缺危机,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渐进式转型策略。实践中,为了平衡效率和安全、降低交易成本以及缓解用工压力,农民合作社更倾向于采用半智能化、本地化、劳动力替代型和实用性的数字技术。然而,数字化转型中农民合作社存在资金投入较高、应用能力不足、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及数据利用程度较低等问题。据此,建议构建多元化、长效化的资金支持体系,缓解农民合作社资金压力;实施分层次、实战性的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农民合作社数字化素养;搭建开放、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减少农民合作社数字化风险;构建激励性、协同性的数据价值释放机制,激活数字技术效能。

    2025年04期 v.24;No.118 595-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户收入不平等——基于技能溢价机制的分析

    李晓慧;李谷成;

    基于湖北省1 231份农户调研数据,从村级层面构建数字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及技能溢价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收入不平等存在“U”型影响效应,即随着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提高,农户收入不平等呈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维度的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存在差异,基础设施数字化、乡村经济数字化和乡村生活数字化对农户收入不平等具有显著影响,而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影响并不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技能溢价机制影响农户收入不平等。据此,建议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注重质量保障,持续推进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重点利用乡村经济和乡村生活数字化手段以促进农户增收,并同步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技能以降低技能溢价。

    2025年04期 v.24;No.118 603-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下载次数:1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双重注意力经营视角下乡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机制

    王传发;

    基于贵州省黔南五新村互助养老建设和发展案例,以双重注意力经营为理论视角,通过质性研究的方式探究乡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逻辑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政府注意力面向社会民生领域的持续倾斜,使乡村互助养老具备外源性发展动力;社会系统面向政治系统的注意力反馈,使地方政府更加重视互助养老实践的内外衔接与内生发展能力培育。乡村互助养老以亮点打造维系政府注意力,以老年群体“以为促养”维系社会注意力,在政绩功能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基础上,保障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建议打造面向适老化需求的基层有为政府,建立乡村互助养老发展的政社互动平台,注重营造乡村互助养老文化氛围,在提升双重注意力经营效能的基础上,持续强化村社自主开展互助养老的内生发展能力。

    2025年04期 v.24;No.118 614-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