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德江;邹艳;
基于543篇实证文献,采用荟萃回归分析方法,实证分析绿色农业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研究结论的异质性来源。结果表明:“省份”、是否纳入“村干部”和“政府补贴”等变量分别对“年收入”“种植规模”“性别”在样本文献中呈现的显著性具有正向作用“;自变量数量”“因变量类型”分别对“年收入”“劳动力数量”在样本文献中呈现的显著性具有负向影响“;有效样本数”“是否纳入‘合作社’”均对“农业收入比例”在样本文献中呈现的显著性具有正向作用,而“省份”对“农业收入比例”在样本文献中呈现的显著性具有负向影响;现有研究存在样本选择偏差,研究样本并不能反映总体分布状况;已发表的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呈正向显著的研究成果比负向显著的结果更可能被发表。据此,为了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合理性,建议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应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重视变量选择、样本规模、研究区域等研究特征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充分考虑农户多重特征对影响因素显著性的相互干扰,减少发表偏倚对学术科研的影响。
2024年06期 v.23;No.114 710-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1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菁;易露;
基于2006—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调节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工具变量法等实证方法,分析中国绿色农业技术创新的碳减排效应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绿色农业技术创新能够抑制农业碳排放,并且通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但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该作用在粮食主销区尚不显著;绿色农业实用新型专利的减排效果强于发明专利;调节效应检验发现,环境整治力度的提高能够强化绿色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空间效应分析发现,中国30个省份、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尚未形成区域间协同减排的格局,产销平衡区的绿色农业技术创新对地理邻近地区的农业碳减排存在挤出效应,竞争格局明显。据此,建议加大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调整绿色农业技术专利存量,充分引导区域内技术互动和减排互动。
2024年06期 v.23;No.114 720-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下载次数:19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孙子烨;姜露迪;余志刚;
基于TOE理论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现实情景,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多维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并使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讨技术、组织和环境条件的组合作用下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多元驱动路径。结果表明:农业绿色发展是多维因素共同协作的结果,单一因素不能构成高水平农业绿色发展的必要条件。技术、组织和环境条件相互联动匹配,形成5条驱动农业绿色发展的组态路径,这些组态路径可以归纳为如下3类:技术、组织和环境共同参与的“全能型”、以技术和环境作为核心条件的“技术环境联动型”、以技术和组织作为核心条件的“技术组织联动型”。技术条件是所有驱动农业绿色发展组态路径的核心条件;在特定的客观禀赋条件下,组织条件可以发挥出技术条件与环境条件组合出现时才有的作用。基于此,建议加强对技术、组织和环境条件基础性建设的重视强度,并在各条件要素间建立更为紧密的协同关系,根据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绿色发展策略。
2024年06期 v.23;No.114 731-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下载次数:18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赖娟;罗继美;刘小春;
基于2012—2021年中国146个县域面板数据,将“保险+期货”试点项目的开展视为准自然实验,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法评估“保险+期货”对县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保险+期货”试点能够显著促进县域农业经济增长且具有长期经济增长效应,这一结论在进行PSM-DID回归、安慰剂检验和培根分解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调节机制分析表明,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机械化可以在“保险+期货”试点地区的农业经济增长中产生进一步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县域信贷支持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粮食作物种植地区,“保险+期货”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据此,建议持续创新融合多方主体的“保险+期货”金融支农模式,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农业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同时适度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创造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有利条件,进而实现“保险+期货”有效服务县域农业经济发展。
2024年06期 v.23;No.114 741-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5K] [下载次数:1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吴开亚;孙博;
基于2011—2022年安徽省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构建普惠金融和乡风文明发展水平评价指数,实证分析普惠金融对乡风文明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对乡风文明建设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种影响有赖于普惠金融的广度、强度和深度等3个维度发展水平。中介效应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是普惠金融助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普惠金融对乡风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据此,建议充分发挥普惠金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独特优势,努力夯实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重视普惠金融促进人力资本提升和增加乡村居民收入的间接作用,实施差异化的普惠金融政策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2024年06期 v.23;No.114 752-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8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闫海鹰;李繁荣;
基于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的理论逻辑探讨,采用案例比较研究方法,对比剖析不同区域的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实践模式,归纳当前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的现实困境,进一步探究提升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效能的发展路径。结果表明:当前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以政企合作为主,容易忽视农户与农村环保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的重要性;实践中,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存在法规制度不健全、治理主体参与动力不足、治理资金供给不足和协同互动不充分等多重阻碍。据此,建议农村生活垃圾第三方治理从多元共治视角出发,健全制度保障机制、创新主体参与机制、完善投资收益保障机制和构建协同共治机制,以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024年06期 v.23;No.114 760-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下载次数: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晔婷;黄曾媛;何思源;张晓晴;
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构建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绿色金融对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对提升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效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绿色技术创新、节能环保支出和环境规制程度均是绿色金融提升共同富裕的重要传导路径,其中绿色技术创新所发挥的中介效应更为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与其他地区相比,在高发展水平技术市场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地区和东部地区的绿色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更强的促进效应。据此,建议大规模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同时鼓励绿色技术创新的研发、加大节能环保资金投入和环境保护,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2024年06期 v.23;No.114 768-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2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蔡洁;谢怡薇;李迎夏;夏显力;
农村电商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突破口,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注入新活力。基于陕西省655份实地调研数据,运用Tobit模型分析小农户融入电商价值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小农户融入电商价值链对推进共同富裕实现起“赋能”作用,不仅能够提升收入水平和幸福感,还能缩小收入差距,使用工具变量和倾向匹配得分法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仍得到一致结论。在作用机制上,信息获取能力、市场对接能力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等内生发展能力在小农户融入电商价值链助推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拓展性分析发现,实行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改革地区的小农户融入电商价值链的共富效应更加明显,且小农户融入电商价值链的共富效应存在收入水平差异,中等收入水平小农户融入电商价值链的共富效应更加显著。据此,提出地方政府要为小农户提供良好的制度和物质保障、加强数字技能培训、促进电商技术扩散等政策建议促进小农户融入电商价值链并助推共同富裕。
2024年06期 v.23;No.114 77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9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秋生;余志安;李虹茹;
基于江西省5个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县431个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微观调研数据,从政策红线的反作用机制和技术能力的政策红利转化机制两方面构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增值服务取酬行为的分析框架,并运用二元Probit、Ⅳ-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技术能力对增值服务取酬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技术能力显著促进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增值服务取酬行为;技术能力对增值服务取酬行为的影响在年龄和家庭收入水平两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中介效应模型表明,国家政策感知和地方政策细则感知在技术能力与增值服务取酬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基于此,建议政府实施多元化培训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等支持方式不断提高和保障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技术能力;通过加强增值服务取酬政策细则宣传,以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对增值服务合理取酬政策的信任程度。
2024年06期 v.23;No.114 789-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