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450462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乡村振兴背景下粮食主产区农业保险发展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

    华坚;杨梦依;

    基于2008—2021年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包含供给能力、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的粮食生产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熵值法和固定效应模型测算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水平,实证分析粮食主产区农业保险发展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及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粮食主产区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各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水平呈上升趋势但绝对数值不高;主产区农业保险发展对粮食生产安全呈现正向促进作用但作用程度有限,且存在区域差异,表现出对长江中下游区粮食生产安全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东北区次之,黄淮海区不显著等情况。基于此,提出加大农业保险政策补贴范围、完善农业保险风险防范机制、深入探索绿色农业保险,并因地制宜完善各主产区农业保险政策等建议,以推动农业保险发展更好地保障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3年05期 v.22;No.107 535-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2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城乡要素流动的关键桎梏与实现路径——基于“有效市场-有能集体-有为政府”理论框架

    徐亚东;张应良;

    基于要素配置视角,立足乡村资源的特殊产权结构,构建“三有”理论框架分析城乡要素流动的关键桎梏和实现路径。结果表明:在促进城乡要素流动过程中“,有效市场”暗含的理论要求为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乡村资源要素需要形成市场价格“;有为政府”的功能为顶层设计,重点是深化农村改革与制度供给“;有能集体”的功能为基层创新,重点是组织治理、新业态发展与新平台构建。对城乡市场了解不充分和特色资源挖掘不够,乡村资源要素的市场化、平等化改革不彻底,以及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与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不全是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的关键桎梏。据此,建议提高对城乡市场了解和特色资源挖掘,实现要素价格充分反映要素稀缺程度;以界定权利、丰富权能、保护权益为核心推进乡村要素市场化平等化改革,为要素价格形成地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不断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为要素价格形成地做好基层创新。

    2023年05期 v.22;No.107 546-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1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农业经济

  • 数字普惠金融、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经济韧性

    赵巍;赵恬婧;马婧;

    系统梳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业经济韧性的理论机制,在综合评价农业经济韧性的基础上,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与空间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经济韧性提升的重要中介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效应在东部省份和小规模种植区表现更为显著;空间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促进本省农业经济韧性,但对邻近省份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据此,建议营造良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强国战略目标。

    2023年05期 v.22;No.107 555-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8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杨齐;乔婷;

    基于2011—2019年我国地级市样本数据,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创业活跃度的影响机制与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创业活跃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传统金融发展、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作用于农业创业活跃度;门槛效应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对农业创业活跃度具有双门槛效应,使用深度对农业创业活跃度具有单门槛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在西部地区更为显著。据此,建议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传统金融发展,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居民消费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3年05期 v.22;No.107 56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2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资本逐利性与农业发展可持续性:从冲突到共生

    公茂刚;张云;

    基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A镇资本下乡的发展经验,考察下乡资本逐利性与农业发展可持续性之间的冲突及共生可能性,且揭示二者共生机制。结果表明:以资本项目为载体,借助利益联结和基层党组织带动引领,构建多元主体有序良性互动的协同机制;依托资本下乡环境优化和招商引资项目提质增效,构建资本精准下乡并长期投资的保障机制;凭借农村内生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产业韧性增强提升,构建农业与资本高维度耦合共振的同频机制,是实现资本逐利性与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共生的三大关键机制。据此,建议有效畅通资本下乡渠道、严格控制与管理资本下乡风险、维护“三农”与下乡资本的平等发展地位,助推下乡资本逐利性与农业发展可持续性从冲突走向共生。

    2023年05期 v.22;No.107 574-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8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气候变化对双季稻化肥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南方稻作区为例

    陈苏;黄怡素;

    使用南方稻作区2004—201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双季稻的化肥利用效率,并分析气候变化对双季稻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4—2018年南方稻作区早稻和晚稻的平均化肥利用效率分别为0.388和0.478。2)生长度日、高温度日和降水总量对双季稻化肥利用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3)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对双季稻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短期内气候变化的影响为负向,长期内为正向;不同月份的气候变化对双季稻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4)机制检验表明,气候变化主要通过减少双季稻单产和加大化肥投入来降低化肥利用效率。据此,在提高水稻化肥利用效率过程中,建议积极推行绿色施肥补贴项目,积极宣传与推广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加大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2023年05期 v.22;No.107 582-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下载次数:7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家庭韧性何以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

    王伟新;殷徐康;苗苗;

    基于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使用熵权法构建农户家庭韧性指数,并运用Probit模型分析农户家庭韧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及生计资本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家庭韧性的提高显著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且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可靠;异质性分析发现,家庭韧性对家中无耕地、父母有外出经历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区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农业转移人口的生计资本在家庭韧性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据此,建议多举措增强农业内生韧性,着力提升农户生计资本水平,分层次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023年05期 v.22;No.107 592-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18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不同就业类型农业转移人口的返乡偏好研究

    常明;李飞;李晓彤;

    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从就业类型分化视角实证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对“县域”和“乡村”的返乡偏好。结果表明:第一,自雇型农业转移人口更愿意返回县城。第二,在两种就业类型内部,雇主群体和固定受雇群体更倾向于返回县城。第三,土地和宅基地等乡村土地资源对农业转移人口返乡偏好具有调节效应,拥有农村土地资源对自雇型返回乡村意愿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而在两种就业类型内部,缺乏农村土地资源则会“倒逼”自营劳动群体和非固定受雇群体进入县城。据此,建议进一步提升县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推动自雇型农业转移人口返乡创业,且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和宅基地的权益保障和退出机制。

    2023年05期 v.22;No.107 602-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农村经济发展

  • 村民参与村务数字化管理的影响机制研究

    熊春林;刘沛;刘芬;

    以SOR模型为基本框架,结合MOA模型和TAM模型构建村民参与村务数字化管理的影响机制研究模型,利用湖南省538份村民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动机、机会、能力等内外刺激因素能够显著影响村民对村务数字化管理的有用性、易用性及风险性感知,并通过三者对其参与意愿产生间接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对村民参与村务数字化管理的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感知风险性则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据此,建议充分考虑村民的实际情况,以创造机会、激发动机和提升能力为着眼点,以促进村民高效、便捷、安全参与管理为关键点,进一步完善管理平台、强化宣传推广、加强应用培训等,增强村民参与村务数字化管理的意愿与行为,扩大村民有序政治参与和提升村务管理效能。

    2023年05期 v.22;No.107 61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1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镇村联合发展平台的创新路径研究——基于苏南五市的调研

    吴兆明;黄曼;庄晋财;

    基于苏南五市的调查研究,以江苏省宜兴市建设镇村联合发展平台为例,探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和增效机制。结果表明:镇村联合发展平台是实现镇域范围内构建跨村联合的新型组织形式,成为突破集体经济收入结构性困境的有效路径;基于资源禀赋差异,镇村联合发展平台表现为资产租赁型、资源开发型和产业发展型等3种类型;平台增效的关键是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协同,内在机制包括通过提高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率获取制度收益,通过降低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等方式降低交易成本,通过提出价值主张、价值创造、推动价值共享实现价值增值。据此,建议从鼓励村际联合、创新组织形式、完善利益联结制度等方面推广这一具体模式。

    2023年05期 v.22;No.107 621-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下载次数:9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支出的共富效应研究

    刘小春;王若妍;万玉飞;

    基于1995—2021年各省社会养老保险财政支出以及基尼系数,采用模糊断点回归,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年份2009年为第一个断点,新农保与城居保合并年份2014年为第二个断点,通过分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实施以及调整前后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化,探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支出的共富效应。结果表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支出分别在2.86%和5.37%的水平上降低基尼系数,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机制分析发现,第一产业产值比例的降低在2%的水平上增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支出的共富效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支出的共富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更多、养老金给付标准更高、第一产业发展较弱的地区,其共富效应更为显著。基于此,建议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支出水平,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三产融合,因地制宜调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支出规模。

    2023年05期 v.22;No.107 632-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1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林业经济

  • 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商品林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林业社会化服务的调节效应分析

    张寒;赵赛菲;

    基于浙江、福建、广西三省547户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商品林种植结构的影响,并利用调节效应模型检验林业社会化服务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能够促进农户提高用材林种植比例,但该影响路径会受到林业社会化服务供需缺口的负向调节,现阶段供不应求的林业社会化服务削弱了劳动力成本对用材林种植比例的正向影响,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林业社会化服务供需缺口的调节效应存在异质性,对兼业化程度较低的农户和小规模农户的调节效应更强。基于此,建议科学规划商品林种植结构,优化林地资源配置;弥合林业社会化服务供需缺口,缓解农户调整种植结构的潜在约束;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创新林业经营模式。

    2023年05期 v.22;No.107 643-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下载次数: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缓解抑或加剧?首轮退耕补贴到期对农户正规信贷约束的影响

    陈琛;石颜露;王立群;

    基于河北和四川两省首轮退耕农户调研数据,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实证考察退耕补贴到期对农户正规信贷约束的影响作用及其差异。结果表明:退耕补贴到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显著缓解农户的正规信贷约束,且结果具有稳健性;从供需视角来看,退耕补贴到期的缓解效果对农户需求型信贷约束和供给型信贷约束同样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退耕补贴到期能够缓解大规模退耕、小规模退耕以及低收入农户的正规信贷约束,其中,对大退耕规模和低收入农户的需求型信贷约束缓解作用更为明显,但却更易使这两类农户受到供给型信贷约束。基于此,建议从加速退耕补贴到期与正规金融业务的有机衔接、推进退耕补贴到期背景下的金融服务下沉及完善退耕还林后续政策等方面,持续缓解退耕区农户正规信贷约束状况。

    2023年05期 v.22;No.107 653-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土地问题

  • 农业生产机械服务是否延缓了小农户土地转出?

    朱玮强;高群;徐志刚;

    基于黑龙江、浙江、河南和四川四省512户小农户调查数据,采用OLS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机械服务对小农户土地转出的影响及异质性。结果表明:1)农业生产机械服务缓解小农户土地经营的要素约束效应不明显,相反,其推高地租并促进小农户土地转出效应显著;2)要素约束缓解效应不明显主要源于额外且确定的机械服务费用和不明显的要素减量和效率提升;3)异质性结果显示,农业生产机械服务要素约束缓解效应因小农户劳动力女性化程度提高而强化,不因劳动力老龄化程度提高而变化。据此,建议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机械服务发展,针对不同类型农户提供差异性服务,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完善配套政策,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发展。

    2023年05期 v.22;No.107 662-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