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巍;赵恬婧;马婧;
系统梳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业经济韧性的理论机制,在综合评价农业经济韧性的基础上,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与空间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数字普惠金融赋能农业经济韧性提升的重要中介渠道;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促进效应在东部省份和小规模种植区表现更为显著;空间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促进本省农业经济韧性,但对邻近省份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据此,建议营造良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环境,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强国战略目标。
2023年05期 v.22;No.107 555-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8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0 ] - 杨齐;乔婷;
基于2011—2019年我国地级市样本数据,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创业活跃度的影响机制与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创业活跃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传统金融发展、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作用于农业创业活跃度;门槛效应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覆盖广度、数字化程度对农业创业活跃度具有双门槛效应,使用深度对农业创业活跃度具有单门槛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在西部地区更为显著。据此,建议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传统金融发展,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居民消费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3年05期 v.22;No.107 566-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25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公茂刚;张云;
基于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A镇资本下乡的发展经验,考察下乡资本逐利性与农业发展可持续性之间的冲突及共生可能性,且揭示二者共生机制。结果表明:以资本项目为载体,借助利益联结和基层党组织带动引领,构建多元主体有序良性互动的协同机制;依托资本下乡环境优化和招商引资项目提质增效,构建资本精准下乡并长期投资的保障机制;凭借农村内生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产业韧性增强提升,构建农业与资本高维度耦合共振的同频机制,是实现资本逐利性与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共生的三大关键机制。据此,建议有效畅通资本下乡渠道、严格控制与管理资本下乡风险、维护“三农”与下乡资本的平等发展地位,助推下乡资本逐利性与农业发展可持续性从冲突走向共生。
2023年05期 v.22;No.107 574-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8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苏;黄怡素;
使用南方稻作区2004—201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双季稻的化肥利用效率,并分析气候变化对双季稻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4—2018年南方稻作区早稻和晚稻的平均化肥利用效率分别为0.388和0.478。2)生长度日、高温度日和降水总量对双季稻化肥利用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3)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对双季稻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短期内气候变化的影响为负向,长期内为正向;不同月份的气候变化对双季稻化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4)机制检验表明,气候变化主要通过减少双季稻单产和加大化肥投入来降低化肥利用效率。据此,在提高水稻化肥利用效率过程中,建议积极推行绿色施肥补贴项目,积极宣传与推广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措施,加大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2023年05期 v.22;No.107 582-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0K] [下载次数:7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王伟新;殷徐康;苗苗;
基于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使用熵权法构建农户家庭韧性指数,并运用Probit模型分析农户家庭韧性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及生计资本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家庭韧性的提高显著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且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可靠;异质性分析发现,家庭韧性对家中无耕地、父母有外出经历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区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更大;机制分析表明,农业转移人口的生计资本在家庭韧性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据此,建议多举措增强农业内生韧性,着力提升农户生计资本水平,分层次有序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023年05期 v.22;No.107 592-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18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常明;李飞;李晓彤;
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从就业类型分化视角实证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对“县域”和“乡村”的返乡偏好。结果表明:第一,自雇型农业转移人口更愿意返回县城。第二,在两种就业类型内部,雇主群体和固定受雇群体更倾向于返回县城。第三,土地和宅基地等乡村土地资源对农业转移人口返乡偏好具有调节效应,拥有农村土地资源对自雇型返回乡村意愿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而在两种就业类型内部,缺乏农村土地资源则会“倒逼”自营劳动群体和非固定受雇群体进入县城。据此,建议进一步提升县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推动自雇型农业转移人口返乡创业,且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和宅基地的权益保障和退出机制。
2023年05期 v.22;No.107 602-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