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450453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共同富裕视角下农村数字化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影响分析与作用机制

    周常春;李文会;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共同富裕视角下农村数字化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存在区域差异和维度差异;农村数字化能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减缓农户之间的收入不平等,且存在区域差异,通过更换检验方法、被解释变量后,结论依然稳健;机制检验发现,收入不平等在农村数字化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中具有中介作用,农村数字化可通过影响收入不平等进而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住房市价、政府补助和集体土地种类等显著负向影响多维相对贫困,邮电通讯费、住房市价、现金及存款总额和家庭人口规模等均能有效减缓农户之间的收入不平等。基于此,建议完善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评价体系,加快提升农村数字化水平,积极发挥农村数字化的减贫作用,并结合不同地区的现实情况对农村数字化制定差异性发展战略,完善农村数字化发展的监管机制,正确引导农村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023年04期 v.22;No.106 397-4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1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相对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

    郑岩;杨敏;

    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从协调整合的核心要义出发,揭示相对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结果表明:相对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时序相交、空间相叠、内容相融,具有协同互构的有机统一关系。然而,当前相对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缺少协调性与统一性的治理逻辑,“碎片化”问题凸显,主要表现为治理贫困与权责不匹、规划缺位与制度断裂、数据短缺与信息孤岛、政策风险与政策波动等。基于此,建议强化主体协同与权责重构、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数据整合与系统迭代、风险防范与政策调适,通过“逆碎片化”提升二者协同推进的质量与效能。

    2023年04期 v.22;No.106 406-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28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社会组织推动水库移民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研究——基于Y协会的经验考察

    陈绍军;洪雪晴;

    基于Y协会的实践经验,通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与水库移民共同富裕的分析框架,从微观层面分析社会组织推动移民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及其实现机制。结果表明:社会组织通过能人创业示范带动、构建项目利益共同体、合理分配收益等方式,不断提高水库移民自我发展能力和后扶产业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从而形成推动水库移民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即共建机制、共治机制、共享机制。这三个机制有效统筹共同富裕的主体、载体及客体,为水库移民共同富裕提供主体动能、路径支持及实现保障,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同富裕。据此,建议从培育脱贫地区社会组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重塑水库移民主体性及建立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利益联结长效机制等方面推动全体水库移民共同富裕。

    2023年04期 v.22;No.106 415-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8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农业经济

  • 粮食生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

    伍骏骞;张宇;张星民;

    基于2004—2018年中国24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粮食生产对绿色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且在更换矩阵和被解释变量后,结论依然稳健;粮食生产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东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强。基于此,建议在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应加强不同地区间粮食产业链的合作与联系;针对发展粮食产业而造成的劳动力转移加速和资本投入的增加,政府应提供专项资金以平衡发展粮食产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地制宜发展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业,促进全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2023年04期 v.22;No.106 424-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下载次数:17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注意力、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粮食生产

    甘林针;普蓂喆;钟钰;

    基于2003—2019年国务院和中国30个省份527份政府工作报告,考察粮食注意力影响地方粮食生产的机理,同时分析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对上述关系的影响,并结合地方主政官员和主政环境进行分类检验。结果表明:粮食注意力能够显著提高粮食生产,这一结论在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均成立,但在平衡区尚不成立。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强化了主产区粮食注意力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但削弱了主销区粮食注意力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粮食注意力对粮食生产的正面影响只存在于受教育程度较高和到任年龄较小的官员主政地区,主政环境的经济发展压力不影响注意力对粮食生产的作用。基于此,提出继续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科学设置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指标、优化官员配置的政策建议,以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2023年04期 v.22;No.106 435-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下载次数:7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不同营销内容场景下青年消费者生活形态与其生鲜农产品态度的关系研究

    齐文娥;孔露露;李嘉慧;杨学儒;

    基于电商平台营销信息和情景准实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确定生鲜农产品营销内容类别和青年消费者生活形态,探究青年消费者生活形态与其生鲜农产品态度间的关系以及营销内容对此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当前生鲜农产品的营销内容主要集中于产品文化、产品特征和生产过程等3个方面;青年消费者生活形态包括新颖个性、健康品质、信息关注、理性消费和人际交往等5个维度。除新颖个性外,其余4个维度均对其生鲜农产品态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不同营销内容场景下,青年消费者生活形态不同维度对其产品态度的影响也具有显著差异。基于此,建议生鲜农产品商家根据生活形态细分青年消费者市场,实施精准营销;对生鲜农产品营销信息进行分类展示,以吸引不同类型消费者提升其产品态度。

    2023年04期 v.22;No.106 446-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1K]
    [下载次数:8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农村经济发展

  • 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区域非均衡性: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

    李燕凌;温馨;

    基于201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建立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熵值法的综合评价模型、Kernel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特征、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整体变动趋势呈现“N”型特征,数字信息基础处于较高水平,数字生活服务和数字人才队伍则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时间推移,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省际差距有所扩大,东西部地区极化特征明显。产业结构升级对数字乡村建设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城乡收入差距则产生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建议强化问题意识,补齐短板弱项;坚持系统思维,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释放要素聚集效能。

    2023年04期 v.22;No.106 457-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2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对农村要素错配的影响研究——基于三产融合视角

    李豫新;许新娜;

    利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农村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配置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优化农村要素的配置,改善农村劳动力过多而资本过少的要素错配格局;数字经济通过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调整要素投入结构,拓宽要素配置渠道,从而改善要素错配;异质性分析显示,在东部和西部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及要素错配水平更高的地区,数字经济改善农村要素错配的效应更为明显。基于此,建议加快数字乡村建设,依托各地区禀赋优势培养产业融合生态,从而改善农村要素错配,培育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2023年04期 v.22;No.106 46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下载次数:19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逻辑进路与案例剖析

    龚燕玲;高静;刘畅;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和动力引擎。运用协同理论搭建政府、企业、村集体三维主体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借助万州区百万头生猪生态养殖项目和城口县岚天乡“磐石山舍”民宿项目两个案例,凝练总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径。结果表明:将政府的制度统筹能力、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与村集体的内生发展能力凝聚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能集体”之间的协同合力,实现产权明晰、产业兴旺、主体培育和农民增收等目标,能够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据此,建议从全域统筹联合、多样资源整合和生态有效融合等3个方面推广这一发展范式。

    2023年04期 v.22;No.106 47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下载次数:19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 ]
  • 信息性政策工具、村级自治与农村居民垃圾分类:基于情感事件理论的跨层效应

    高雪萍;金瑶;刘庚;汪兴东;

    基于情感事件理论,构建信息性政策工具与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意愿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利用江西省63个行政村和616位农村居民的嵌套数据,通过多层线性模型(HLM)展开实证检验,分析信息性政策工具的情感机制及村级自治的跨层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信息性政策工具可以直接或间接通过消极预期情感增强农村居民的垃圾分类意愿。在直接路径中,村级自治会削弱信息性政策工具对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意愿的正向作用,即相对于自治水平较高的村庄,自治水平较低的村庄居民对信息性政策工具对居民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更强;而在间接路径中,村级自治会促进信息性政策工具对消极预期情感的引导作用,进而正向影响农村居民的垃圾分类意愿。据此,建议筑牢预期情感基础,制定信息性政策工具,保持村级自治与信息性政策协同发展,从而激发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意愿,推进农村垃圾分类。

    2023年04期 v.22;No.106 487-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1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江西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研究——基于fsQCA方法的分析

    熊翅新;欧阳梨花;蔡桂云;姬钰;

    基于2011—2021年江西省农业投入和产出的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采用fsQCA方法探究新型城镇化、贸易开放程度、财政支农、市场化、农村居民收入和要素禀赋结构等前因变量所构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结果表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江西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有“城镇化+信息化+农村居民收入+农业要素禀赋结构”主导型、“城镇化+信息化+对外开放程度+农村居民收入”主导型、“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农业要素禀赋结构”主导“财政支农+市场化程度”辅助型等三条提升路径。基于此,建议政府重点扶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的地区、制定多元化的支农政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以全面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2023年04期 v.22;No.106 497-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17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林业经济

  • 全球价值链嵌入、产业集聚对南方十省木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侯方淼;王奕平;王冰昕;

    基于内外双循环视角,构建全球价值链嵌入和产业集聚影响木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框架,将中国省级层面的区域性投入产出表与全球投入产出表进行匹配,嵌套测算中国南方十省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并实证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和产业集聚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南方十省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水平逐年提升,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指数每变动1个单位,会对木材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0.598个单位的正向影响,产业集聚指数每变动1个单位,木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会产生0.192个单位的正向变动,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对于南方十省木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同样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作用,这说明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发挥集群优势;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产业集聚水平对于提升木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全球价值链与产业集聚的交互项乘积系数为-0.568,说明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集聚会构筑壁垒阻碍知识技术的交流从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抑制作用。据此,建议进一步提升十省木材产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和产业集聚水平,促进木材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推动产业集群发挥更大的集群效应,结合南方十省实际,出台更多具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共同助力木材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3年04期 v.22;No.106 507-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7K]
    [下载次数: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重点国有林区社会治理能力影响因素评估与提升路径分析

    邹玉友;韩苗;孔蓝蓝;高玉娟;

    构建基于善治理论的重点国有林区社会治理体系,识别重点国有林区社会治理能力的影响因素,且从治理主体、治理能力、治理工具等三方面阐释重点国有林区社会治理能力提升路径。结果表明:重点国有林区社会治理体系是契合特定空间森林资源生态环境条件,由多个治理主体共同参与,追求生态、经济、民生三元目标并处理多元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公共服务能力集合;重点国有林区社会治理能力受民生保障提升能力、生态安全维系能力、林业政策执行能力、社会关系凝聚能力和公共资源供给能力五维因素综合影响,民生保障提升能力影响最大,公共资源供给能力影响最小。基于此,重点国有林区社会治理能力提升路径在于明确重点国有林区社会治理主体权责边界,强化民生保障能力且加大多样化社会治理工具的运用强度。

    2023年04期 v.22;No.106 516-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7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土地问题

  • 不同模式农地整治权属调整对耕地细碎化的影响研究

    吴诗嫚;孟圣翔;卢新海;

    基于湖北省483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分析单一权属调整模式、权属调整结合农地流转模式对耕地细碎化的影响,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种模式对耕地细碎化治理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模式农地整治权属调整的实施,均能够显著降低耕地细碎化程度,权属调整结合农地流转模式对降低耕地细碎化的治理效果优于单一权属调整模式;当前权属调整工作开展并不充分,且农户的土地流转方式仍是自发、分散的,尚未达到实施农地规模化经营的目标。据此,应在完善权属调整的法制建设和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建立权属调整与农地流转的联结机制,推动土地空间重组与要素市场化配置有效结合,全面推进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04期 v.22;No.106 527-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9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