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450463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数字普惠金融是否缩小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差距?

    李季刚;郝福莱;

    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TOPSIS方法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评价体系,利用收敛模型分析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及数字普惠金融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在全国及地区层面上存在β绝对收敛和β条件收敛,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提高东、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收敛速度。据此,建议动态科学地发展农业现代化,努力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正向作用和收敛作用,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在地区间的融通性,尽早缩小地区间农业现代化发展差距。

    2023年03期 v.22;No.105 263-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下载次数:29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数字乡村对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率的空间效应及影响机制

    高歌;何启志;

    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数据,采用三阶段DEA模型与相对重要性R2分解模型,从农业生产与农民减贫两方面测算农业现代化效率,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现代化效率整体呈不断增长态势,但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存在较为明显的时空异质性。(2)宏观层面,数字乡村能够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提升农民就业质量,同时释放单位农业产值的增收效能,提升农产品生产者的利润空间,具有较强的“普惠性”“益贫性”。数字乡村在推动“三产融合”的过程中,会对传统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挤出效应。(3)微观省份层面,数字乡村对农业现代化效率的影响会因各地区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主要分为金融普惠型、电商赋能型和基建拉动型等3种类型。(4)在数字乡村的推动下,经济增长对农业现代化效率的提升具有较为明显的溢出作用,农业现代化减贫效率表现出一定的收敛性。基于此,建议增强城乡之间要素流动,因地制宜地科学选择发展路径,积极推进农村地区“三产融合”。

    2023年03期 v.22;No.105 272-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2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农业经济

  • 中间投入视角下农业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郑宏运;李谷成;

    基于2002—2018年745个县域面板数据,在引入中间投入的基础上,研究农业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再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改善农业资源错配可以提升50.21%~55.81%的全要素生产率,农业资源错配及其造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在研究区间内均有所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提高财政支出比例、推进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快农业机械化有利于改善农业资源错配。基于此,建议切实发挥市场配置农业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政策上加强对农财政支持,重视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释放改善农业资源错配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潜力。

    2023年03期 v.22;No.105 283-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15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与效应研究

    唐莹;陈梦涵;

    利用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在分别评价农业经济韧性和农业基础设施综合水平的基础上,实证检验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机制与差异。结果表明:农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农业经济韧性的增强,分维度促进作用的强弱依次表现为适应调整能力、创新转型能力、抵抗风险能力;农业基础设施可以通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升农业经济韧性;农业基础设施的韧性锻造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在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主要影响农业经济系统的适应调整能力,而在非粮食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主要影响农业经济系统的创新转型能力。据此,建议从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在培育农业经济韧性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在农业基础设施韧性治理中的中介作用、因地制宜地发挥农业基础设施的韧性培育作用等方面入手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

    2023年03期 v.22;No.105 292-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下载次数:5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6 ] |[阅读次数:0 ]
  • 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对劳动力外流的影响研究——基于江西省“百村千户”调查数据

    李道和;熊林香;杨峰;

    利用2018年江西省“百村千户”数据,运用Tobit模型分析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对劳动力外流的影响,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进一步探究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影响劳动力外流的可能路径。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促进了劳动力的外流,其中产田改造设施、灌溉设施、道路设施对劳动力产生替代效应,水利设施产生互补效应,电网设施对劳动力流动无显著影响;在异质性影响方面,农业生产性公共设施显著促进了高素质和适龄劳动力外流,对低素质和老年人的外流无显著影响;农户自有机械在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对劳动力外流影响中发挥着中介效应。据此,建议加大对农村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的投资,将农户自有机械作为促进劳动力外流的重要抓手,加大农机购置补贴。

    2023年03期 v.22;No.105 301-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6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蔬菜产销市场价格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基于极端气温冲击视角

    李优柱;付辉;杨鸿宇;

    基于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青椒、西红柿的产销价格数据,采用BEKK-GARCH模型和DCCGARCH模型,实证分析极端气温冲击视角下蔬菜产销市场价格波动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第一,无论是青椒还是西红柿,其产销市场均呈现双向的价格波动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呈现出时变性和周期性等特点。第二,极端气温对不同蔬菜的产销市场价格有不同影响。对于青椒而言,在极端气温冲击下,其产地价格会上升,但对销地价格影响不大;而对于西红柿而言,极端气温则会降低其产销市场价格。第三,极端气温对不同蔬菜的价格波动溢出效应也有不同影响。极端气温的冲击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青椒产销市场价格波动溢出效应,提高西红柿产销市场价格波动溢出效应。基于此,建议加强对于极端气温等事件的监测预警,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科技投入,减少极端气温对蔬菜价格的影响。

    2023年03期 v.22;No.105 31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背景下采摘型休闲农业消费者选择偏好研究——基于选择实验法的实证分析

    韩振兴;刘东辉;常向阳;

    基于江苏省568个消费者样本,以草莓采摘为例,通过选择实验法采用Mixed Logit模型和潜类别模型,实证分析消费者对草莓园不同属性的偏好、各属性的相对重要性及支付意愿和偏好异质性来源等问题。结果表明:消费者对口碑好、有品牌的草莓园偏好较强,且更倾向于选择高架栽培和提供农家乐的草莓园;消费者对各属性偏好的支付意愿从大到小依次为口碑、品牌、高架栽培和农家乐;根据异质性来源可以将消费者划分为价格敏感型、农家乐偏好型、口碑导向型、舒适偏好型等4种类型。据此,建议草莓园经营者增加对草莓园口碑和品牌建设的关注,改进草莓园设施建设和采摘定价,明确草莓园市场定位,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采取相应的市场经营策略。

    2023年03期 v.22;No.105 32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2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农民问题

  • 财政依赖、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民增收——基于县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邓金钱;蒋云亮;

    基于2014—2018年中国592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与面板分位数模型,实证分析财政依赖、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县域财政依赖导致自身经济发展“造血”功能不足,对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存在负向冲击,且这种负向冲击会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而增强;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县域农民增收,但增收效应存在边际递减趋势;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缓解财政依赖对农民增收的负向冲击,有利于农民实现可持续增收;财政依赖、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效应因所处地理位置、城镇化率、收入水平的不同而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特征。据此,建议大力发展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因地制宜制定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战略,让农民获得“数字”红利,以期在后脱贫时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3年03期 v.22;No.105 330-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3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消费不平等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

    郭锦墉;王文锋;汤永红;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OLS估计方法,实证分析消费不平等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消费不平等对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结果具有稳健性;消费不平等通过降低人际信任和未来信心进而抑制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消费不平等对主观幸福感的抑制作用具有边际递减效应,缓解消费不平等能够缩小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差距;相对于青年人和高收入组,消费不平等对于中老年人和低收入组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抑制作用更大。据此,建议持续探究缓解农村居民消费不平等的路径,更好地发挥缓解消费不平等以提升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因人分类施策,持续提升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

    2023年03期 v.22;No.105 341-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1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基于收入水平与收入结构的视角

    张岳;张博;周应恒;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均衡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工具变量法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收入水平视角,数字乡村建设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数字乡村建设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0.5%。(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农业服务业发展、农民创业进而实现农民增收。(3)基于收入结构视角,数字乡村建设并未充分发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的作用,其对农民的增收效应仅由提升经营性收入实现,分样本回归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工资性收入的促进作用仅在农民创业活跃度高的地区显著。(4)数字乡村建设的增收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数字乡村建设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增收效应更强,对城镇居民收入影响不明显。据此,建议加强数字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应制定差异化的行动方案,并从鼓励创业及财产流动的角度制定政策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2023年03期 v.22;No.105 350-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4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城乡发展

  • “鱼”与“熊掌”兼得:农村产业融合的城乡共富效应

    许伟;

    利用2007—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探究农村产业融合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内在机理,分析农村产业融合是否同时兼顾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是否具有富裕效应和共同效应。结果表明:农村产业融合能显著提高共同富裕水平,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此外,农村产业融合通过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缓解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等性,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发达、低财力、低数字金融和低人力资本地区,农村产业融合的共富效应在欠发达、高财力、高数字金融和高人力资本地区更为显著。基于此,建议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地方政府应重视缓解地区间物质与人力资本差距,营造良好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环境,同时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产业融合共富效应中的助推作用。

    2023年03期 v.22;No.105 359-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17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硬件”建设、“软件”壁垒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的解释

    张皓乙;宁满秀;刘颖;

    基于中国2008—2018年27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视角,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评估以高铁为代表的新“硬件”建设、以公路为代表的传统“硬件”建设和户籍门槛的“软件”壁垒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户籍门槛的“软件”壁垒则使得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扩大,且上述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硬件”建设和“软件”壁垒通过影响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横向福利差异和纵向流动阻碍等两个方面,进而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但高铁高价特征会削弱其在弥合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上的积极作用;提高受教育程度能够提升城乡劳动力工资水平,但当前的教育发展水平在弥合二者收入差距上的作用仍有所局限。基于此,提出构筑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平台、完善户籍制度改革、加大教育培训等政策建议。

    2023年03期 v.22;No.105 369-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1K]
    [下载次数:8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乡村治理与农村社会

  • 乡村治理中的供销社嵌入:学理分析、现实考量与优化路径

    张瑞;高天;韩艺;

    供销合作社是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历史视角看,供销合作社从新中国成立至综合改革时期,经历从发展到弱化再到重振的变迁,与乡村治理呈现“若即若离式”的嵌入过程。采用嵌入理论视角分析供销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过程。结果表明:供销合作社在建国以来的乡村治理中呈现出嵌入式结构特征,历经深度性嵌入-悬浮式嵌入(脱嵌)-再嵌入的时代变迁。新时代赋予供销合作社新的历史使命,对其优化管理、服务“三农”,再嵌入到对农村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基于江西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供销合作社再嵌入乡村治理中既有成功经验又存在亟待破解的症结。基于此,建议可行的优化路径从再嵌入的5个机制方面加以完善,分步实施,先易后难,促进供销合作社更好嵌入乡村治理、服务农民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3年03期 v.22;No.105 379-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2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家户制、单元叠加与小农户种粮的积极性

    阮海波;孟新婷;窦清华;

    基于家户制视角,结合家户制度调查材料,梳理小农户种粮积极性变迁的历史轨迹,揭示小农户种粮积极性下降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传统家户是生活单元、经济单元与政治单元的一体化,家户单元叠加下小农户种粮积极性较高;社会变迁带来家户单元变迁,生活单元走向家庭小型化,经济单元走向收入来源多元化,政治单元面临农业税的取消,家户单元叠加弱化下小农户种粮积极性较低。家户单元叠加的不同状态影响小农户种粮的积极性,其内在机制是家户制的纵横治理结构。家户横向单元的裂变赋予家户自主性,家户纵向单元的分离赋予家户独立性。依据家户自主性、独立性构建4种小农户种粮积极性模式,分别为高自主性与高独立性、低自主性与高独立性、低自主性与低独立性、高自主性与低独立性。在高自主性、高独立性的模式下,农民理性选择意识被激活,种粮只能实现增产,无法实现致富,务工对务农产生替代效应,小农户种粮积极性自然就下降。据此,建议完善农业收益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以农耕文化厚植家国情怀,解决“谁来种粮”问题,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主体基础。

    2023年03期 v.22;No.105 388-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7K]
    [下载次数:4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