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450458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农业产业数字化的实践逻辑及其关键机制——基于四省四县的多案例分析

    徐旭初;葛平;吴彬;

    基于创新的SACP理论分析框架,结合吉林东辽县、山东平阴县、山西隰县和陕西柞水县等4个代表性县域的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实践进行多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呈现空间拓展、主体能动、赋能-攀升、效益指向的实践逻辑,而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力内嵌于特定的数字化情境,产业数字化动态能力和产业攀升能力是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能力。基于此,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机制在于构建数字化转型动态能力,建议从数据、人才和设施等数字赋能驱动的产业数字化动态能力,与依靠产业融合、资源整合和生态耦合引致的产业攀升能力这两方面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

    2023年02期 v.22;No.104 13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下载次数:3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农业产业数字化的实践逻辑及其关键机制——基于四省四县的多案例分析

    徐旭初;葛平;吴彬;

    基于创新的SACP理论分析框架,结合吉林东辽县、山东平阴县、山西隰县和陕西柞水县等4个代表性县域的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实践进行多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呈现空间拓展、主体能动、赋能-攀升、效益指向的实践逻辑,而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力内嵌于特定的数字化情境,产业数字化动态能力和产业攀升能力是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能力。基于此,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关键机制在于构建数字化转型动态能力,建议从数据、人才和设施等数字赋能驱动的产业数字化动态能力,与依靠产业融合、资源整合和生态耦合引致的产业攀升能力这两方面推进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

    2023年02期 v.22;No.104 13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下载次数:3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户贫困脆弱性——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经验证据

    王进;李志超;史明聪;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以“宽带中国”战略试点城市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缓减农户贫困脆弱性,且考虑到模型设定、随机因素干扰等问题后,上述结果依然可靠;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增加农户互联网使用、提升社会资本和非农收入得以缓减贫困脆弱性,即产生信息效应、交际效应和就业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低文化程度、低等级城市家庭,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文化程度、高等级城市家庭的减贫效应更强。基于此,建议加快建设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完善农村数字化转型保障,提高农户数字经济参与能力,从而实现包容性增长。

    2023年02期 v.22;No.104 142-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28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1 ]
  •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户贫困脆弱性——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经验证据

    王进;李志超;史明聪;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以“宽带中国”战略试点城市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缓减农户贫困脆弱性,且考虑到模型设定、随机因素干扰等问题后,上述结果依然可靠;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增加农户互联网使用、提升社会资本和非农收入得以缓减贫困脆弱性,即产生信息效应、交际效应和就业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低文化程度、低等级城市家庭,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文化程度、高等级城市家庭的减贫效应更强。基于此,建议加快建设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完善农村数字化转型保障,提高农户数字经济参与能力,从而实现包容性增长。

    2023年02期 v.22;No.104 142-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28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治理对农户创业及其绩效的影响

    魏滨辉;刘子玉;罗明忠;

    基于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三期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实证检验乡村治理水平与农户创业决策及其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乡村治理水平的提高,不仅对农户创业决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还能进一步推动创业农户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经营资产和利润水平,从而改善农户创业绩效;良好的乡村治理能提高农户新创企业概率,同时降低创业失败的可能性;乡村治理对农户创业发生作用的路径,主要是通过提高农户要素投入能力得以实现,即强化农户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积累;在中年、农业创业以及东中部的农户家庭中,乡村治理的促农创业及绩效改善效应更显著。基于此,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强化农户要素投入能力是推动农户创业及其绩效改善的重要途径。

    2023年02期 v.22;No.104 152-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1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治理对农户创业及其绩效的影响

    魏滨辉;刘子玉;罗明忠;

    基于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三期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实证检验乡村治理水平与农户创业决策及其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乡村治理水平的提高,不仅对农户创业决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还能进一步推动创业农户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经营资产和利润水平,从而改善农户创业绩效;良好的乡村治理能提高农户新创企业概率,同时降低创业失败的可能性;乡村治理对农户创业发生作用的路径,主要是通过提高农户要素投入能力得以实现,即强化农户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积累;在中年、农业创业以及东中部的农户家庭中,乡村治理的促农创业及绩效改善效应更显著。基于此,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强化农户要素投入能力是推动农户创业及其绩效改善的重要途径。

    2023年02期 v.22;No.104 152-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下载次数:16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项目进村、村社自主与乡村振兴的新内源性发展

    孟庆渡;

    项目资源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理解项目进村与乡村发展之间的互动机制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于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经验,通过对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的过程考察,揭示项目进村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内源性发展机制。结果表明:村社依托项目进村中的资源、组织和规则嵌入,激活村庄内在的资源整合力、社会动员力和规则约束力,培育村社发展的内源力,重塑村社自主性,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内源性发展。与行政主导的外援式发展相比,以村社为本位的新内源性发展是一种政社互动的发展模式,具有低治理成本、高社会化等特征,强调乡村建设中村民的价值认同感与获得感。基于此,建议以政社互动为基础,以村社内源力为核心,构建乡村新内源性发展体系,是未来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向。

    2023年02期 v.22;No.104 162-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下载次数:18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项目进村、村社自主与乡村振兴的新内源性发展

    孟庆渡;

    项目资源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理解项目进村与乡村发展之间的互动机制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于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实践经验,通过对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的过程考察,揭示项目进村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内源性发展机制。结果表明:村社依托项目进村中的资源、组织和规则嵌入,激活村庄内在的资源整合力、社会动员力和规则约束力,培育村社发展的内源力,重塑村社自主性,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内源性发展。与行政主导的外援式发展相比,以村社为本位的新内源性发展是一种政社互动的发展模式,具有低治理成本、高社会化等特征,强调乡村建设中村民的价值认同感与获得感。基于此,建议以政社互动为基础,以村社内源力为核心,构建乡村新内源性发展体系,是未来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向。

    2023年02期 v.22;No.104 162-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下载次数:18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农业与农村经济

  • 政府干预、消费者购买与农产品品牌建设——基于三方主体演化博弈的分析

    郭翔宇;姚江南;

    基于东北三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调查情况,采用演化博弈方法,构建农产品生产组织、地方政府和消费者之间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三方主体策略选择和博弈系统均衡点的稳定性,并结合数值仿真方法考察不同初始意愿水平和不同参数取值对三方主体行为策略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参与品牌建设的奖励是影响其强干预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生产非品牌农产品,强干预,购买非品牌农产品)和(生产品牌农产品,强干预,购买品牌农产品)是演化稳定的策略组合,品牌农产品质量是模型演化稳定于(生产品牌农产品,强干预,购买品牌农产品)的关键;初始意愿和模型参数的不同取值会显著影响主体行为策略演化的方向和速度。据此,建议中央政府加大对采取强干预策略地方政府的奖励额度,地方政府“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生产组织坚持市场化导向,打造可替代性低、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品牌。

    2023年02期 v.22;No.104 17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40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政府干预、消费者购买与农产品品牌建设——基于三方主体演化博弈的分析

    郭翔宇;姚江南;

    基于东北三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调查情况,采用演化博弈方法,构建农产品生产组织、地方政府和消费者之间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三方主体策略选择和博弈系统均衡点的稳定性,并结合数值仿真方法考察不同初始意愿水平和不同参数取值对三方主体行为策略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参与品牌建设的奖励是影响其强干预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生产非品牌农产品,强干预,购买非品牌农产品)和(生产品牌农产品,强干预,购买品牌农产品)是演化稳定的策略组合,品牌农产品质量是模型演化稳定于(生产品牌农产品,强干预,购买品牌农产品)的关键;初始意愿和模型参数的不同取值会显著影响主体行为策略演化的方向和速度。据此,建议中央政府加大对采取强干预策略地方政府的奖励额度,地方政府“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生产组织坚持市场化导向,打造可替代性低、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品牌。

    2023年02期 v.22;No.104 17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40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政府激励性规制对家庭农场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的影响——基于江西省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

    朱伟丽;陈洋庚;

    基于2021—2022年江西省实地调研数据,采用DEA-Tobit方法测度家庭农场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探究政府激励性规制对家庭农场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西省家庭农场规模效率较高,但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水平低下,且综合效率主要受到技术效率制约;不同禀赋特征的家庭农场的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存在一定的差异;政府激励性规制能够显著提高家庭农场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但各类政府激励性规制对其绩效的提升作用具有异质性;安全生产行为采纳数量在政府激励性规制对家庭农场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影响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安全生产参与程度在政府激励性规制对家庭农场绩效的影响中发挥着负向调节效应。基于此,建议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完善分类施策机制、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强化人才培训服务,以提升江西省家庭农场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

    2023年02期 v.22;No.104 18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下载次数:10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政府激励性规制对家庭农场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的影响——基于江西省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

    朱伟丽;陈洋庚;

    基于2021—2022年江西省实地调研数据,采用DEA-Tobit方法测度家庭农场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探究政府激励性规制对家庭农场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西省家庭农场规模效率较高,但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水平低下,且综合效率主要受到技术效率制约;不同禀赋特征的家庭农场的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存在一定的差异;政府激励性规制能够显著提高家庭农场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但各类政府激励性规制对其绩效的提升作用具有异质性;安全生产行为采纳数量在政府激励性规制对家庭农场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影响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安全生产参与程度在政府激励性规制对家庭农场绩效的影响中发挥着负向调节效应。基于此,建议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完善分类施策机制、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强化人才培训服务,以提升江西省家庭农场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

    2023年02期 v.22;No.104 18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下载次数:10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环节差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种植收入:来自江苏省水稻种植户的实证研究

    周宏;高灿;

    基于江苏省1 471户水稻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基于环节差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种植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水稻生产过程中不同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稻作收入存在差异化作用,且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采纳施药环节社会化服务使农户稻作收入提升48.01%,采纳耕地和收割环节社会化服务分别降低农户25.43%和23.12%的稻作收入,而采纳栽种环节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稻作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二,土地规模化经营是社会化服务影响农户稻作收入的重要作用路径,具体表现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在耕地和收割环节社会化服务降低农户稻作收入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在施药环节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户稻作收入过程中存在遮掩效应,而在栽种环节中未表现出显著的中介效应。据此,建议进一步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农户采纳社会化服务的成本,同时协调服务适度规模经营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共同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并有效促进农户的农业种植收入增长。

    2023年02期 v.22;No.104 193-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下载次数:1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环节差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业种植收入:来自江苏省水稻种植户的实证研究

    周宏;高灿;

    基于江苏省1 471户水稻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基于环节差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种植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水稻生产过程中不同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稻作收入存在差异化作用,且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采纳施药环节社会化服务使农户稻作收入提升48.01%,采纳耕地和收割环节社会化服务分别降低农户25.43%和23.12%的稻作收入,而采纳栽种环节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稻作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二,土地规模化经营是社会化服务影响农户稻作收入的重要作用路径,具体表现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在耕地和收割环节社会化服务降低农户稻作收入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在施药环节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户稻作收入过程中存在遮掩效应,而在栽种环节中未表现出显著的中介效应。据此,建议进一步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农户采纳社会化服务的成本,同时协调服务适度规模经营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共同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并有效促进农户的农业种植收入增长。

    2023年02期 v.22;No.104 193-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下载次数:1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PVAR分析

    赖启福;李虎峰;李春硕;冯鑫;

    基于2006—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PVAR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三者间动态关系,并对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滞后期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对自身均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已有资本积累、发展成果等能够不断形成新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要素配置、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较为有限;随着经济的发展,仍可能存在劳动力要素流失现象。据此,建议做好定点对接帮扶工作,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推进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通过优化政策破除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阻碍因素;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帮扶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提升中西部地区发展能力,吸引劳动力要素重新回流。

    2023年02期 v.22;No.104 203-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下载次数:3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PVAR分析

    赖启福;李虎峰;李春硕;冯鑫;

    基于2006—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PVAR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三者间动态关系,并对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滞后期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对自身均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已有资本积累、发展成果等能够不断形成新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要素配置、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较为有限;随着经济的发展,仍可能存在劳动力要素流失现象。据此,建议做好定点对接帮扶工作,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推进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通过优化政策破除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阻碍因素;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帮扶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提升中西部地区发展能力,吸引劳动力要素重新回流。

    2023年02期 v.22;No.104 203-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下载次数:3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财政偏向、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

    蒋团标;吕丹阳;马国群;

    基于200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非线性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财政偏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考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财政偏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呈倒“U”型特征,即达到一定阈值后,财政偏向会缩小本地和周边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财政偏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存在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区域异质性;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财政偏向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发挥调节作用,且该作用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即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的提高,财政偏向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曲线趋向陡峭,同时曲线拐点向左移动。据此,建议因地制宜确定财政支农规模,重视加强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自由转移,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2023年02期 v.22;No.104 213-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3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财政偏向、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

    蒋团标;吕丹阳;马国群;

    基于200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非线性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财政偏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考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财政偏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呈倒“U”型特征,即达到一定阈值后,财政偏向会缩小本地和周边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财政偏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存在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区域异质性;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财政偏向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发挥调节作用,且该作用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即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的提高,财政偏向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曲线趋向陡峭,同时曲线拐点向左移动。据此,建议因地制宜确定财政支农规模,重视加强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自由转移,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2023年02期 v.22;No.104 213-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3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谭灵芝;张宇争;周宗社;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市(除西藏自治区外)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使用双向固定面板Tobit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上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减缓我国农村的相对贫困,加入各控制变量后结论依旧稳健;农民的人力资本和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是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多维相对贫困之间的重要作用机制,数字普惠金融会影响农民的人力资本,进而对农村的多维相对贫困产生影响,而数字基础设施水平越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多维相对贫困的作用越强;分区域回归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在东部、北部地区较为明显,而在中西部、南部地区的影响较小,原因是中西部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水平不完善、农民的金融素养不足,北部地区的传统金融发展不足且机械化程度高,农民从数字普惠金融中获得的边际效应更高。据此,建议持续推动农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建设,结合各地实际,推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同时完善监管机制,强化合作,共同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2023年02期 v.22;No.104 224-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36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谭灵芝;张宇争;周宗社;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市(除西藏自治区外)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使用双向固定面板Tobit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上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减缓我国农村的相对贫困,加入各控制变量后结论依旧稳健;农民的人力资本和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是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多维相对贫困之间的重要作用机制,数字普惠金融会影响农民的人力资本,进而对农村的多维相对贫困产生影响,而数字基础设施水平越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多维相对贫困的作用越强;分区域回归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在东部、北部地区较为明显,而在中西部、南部地区的影响较小,原因是中西部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水平不完善、农民的金融素养不足,北部地区的传统金融发展不足且机械化程度高,农民从数字普惠金融中获得的边际效应更高。据此,建议持续推动农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建设,结合各地实际,推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同时完善监管机制,强化合作,共同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2023年02期 v.22;No.104 224-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36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分布式认知理论视角下认知特征对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

    邹晓娟;陈继南;汪慧珍;

    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利用江西农村居民样本问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深入挖掘农村居民认知对其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人力认知、地域力认知及文化力认知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但影响程度有所不同;感知风险分别在个人力认知、地域力认知与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之间发挥正向中介效应,但在文化力认知对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中发挥负向中介效应;文化力认知通过消费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感知风险和消费意愿在个人力认知、地域力认知与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之间起显著的正向链式中介作用,文化力认知通过负向影响感知风险激发消费意愿,进而促进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据此,为引导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应充分发挥公众人物和乡村权威人士的示范效应,创新食品安全政策法规、食品安全消费知识等宣传方式;同时,扩大农村安全食品供给,建立通达性高的农村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权威平台。

    2023年02期 v.22;No.104 23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3K]
    [下载次数:1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分布式认知理论视角下认知特征对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

    邹晓娟;陈继南;汪慧珍;

    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利用江西农村居民样本问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深入挖掘农村居民认知对其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人力认知、地域力认知及文化力认知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但影响程度有所不同;感知风险分别在个人力认知、地域力认知与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之间发挥正向中介效应,但在文化力认知对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中发挥负向中介效应;文化力认知通过消费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感知风险和消费意愿在个人力认知、地域力认知与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之间起显著的正向链式中介作用,文化力认知通过负向影响感知风险激发消费意愿,进而促进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据此,为引导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应充分发挥公众人物和乡村权威人士的示范效应,创新食品安全政策法规、食品安全消费知识等宣传方式;同时,扩大农村安全食品供给,建立通达性高的农村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权威平台。

    2023年02期 v.22;No.104 23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3K]
    [下载次数:1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土地问题

  • 责任共担视角下农村宅基地退出及其跨区域经济补偿测算

    吴泽斌;徐超;吴立珺;

    基于农村跨区域流动人口宅基地退出的责任分配量和宅基地退出农户机会成本损失值,构建农村宅基地退出跨区域责任共担分配模型,测算中国31个省份责任共担视角下农村宅基地退出的跨区域经济补偿标准。结果表明:责任共担视角下宅基地跨区域协同退出过程中,19个省份可获得经济补偿,12个省份需要支付补偿金额;获得经济补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中安徽省应获补偿金额最高,为391.46×108元,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经济补偿的主要支付者,其中广东省需要支付的补偿金最多,为7 453.78×108元。据此,建议健全和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的跨区域合作机制,以农村宅基地退出为契机,推进跨区域的协作与联动,以实现“全国一盘棋”协同推进农村宅基地退出。

    2023年02期 v.22;No.104 243-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责任共担视角下农村宅基地退出及其跨区域经济补偿测算

    吴泽斌;徐超;吴立珺;

    基于农村跨区域流动人口宅基地退出的责任分配量和宅基地退出农户机会成本损失值,构建农村宅基地退出跨区域责任共担分配模型,测算中国31个省份责任共担视角下农村宅基地退出的跨区域经济补偿标准。结果表明:责任共担视角下宅基地跨区域协同退出过程中,19个省份可获得经济补偿,12个省份需要支付补偿金额;获得经济补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中安徽省应获补偿金额最高,为391.46×108元,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经济补偿的主要支付者,其中广东省需要支付的补偿金最多,为7 453.78×108元。据此,建议健全和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的跨区域合作机制,以农村宅基地退出为契机,推进跨区域的协作与联动,以实现“全国一盘棋”协同推进农村宅基地退出。

    2023年02期 v.22;No.104 243-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土地征用对失地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柳建坤;张云亮;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从就业、收入和消费等3个维度构建生活质量的分析框架,实证检验土地征用对失地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征用土地对失地农民从事非农就业的激励效应较小,但随着征地补偿金额的增加,土地征用对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大;土地征用显著提升失地农民家庭的整体收入水平。从收入结构来看,土地征用对失地农民家庭工资性收入的提升作用强于对非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土地征用也可以显著提升失地家庭的整体消费水平;从消费结构来看,土地征用对失地农民家庭生存性消费的提升作用强于对发展性消费的影响。据此,建议相关部门优化征地补偿的政策设计,加强针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再就业,为失地农民增加物质福利提供制度保障。

    2023年02期 v.22;No.104 254-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1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土地征用对失地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柳建坤;张云亮;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从就业、收入和消费等3个维度构建生活质量的分析框架,实证检验土地征用对失地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征用土地对失地农民从事非农就业的激励效应较小,但随着征地补偿金额的增加,土地征用对非农就业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大;土地征用显著提升失地农民家庭的整体收入水平。从收入结构来看,土地征用对失地农民家庭工资性收入的提升作用强于对非工资性收入的影响;土地征用也可以显著提升失地家庭的整体消费水平;从消费结构来看,土地征用对失地农民家庭生存性消费的提升作用强于对发展性消费的影响。据此,建议相关部门优化征地补偿的政策设计,加强针对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再就业,为失地农民增加物质福利提供制度保障。

    2023年02期 v.22;No.104 254-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1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