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吉萍;黄季焜;盛誉;
基于中国东北和华北六省1 099个农户地块层面调查数据,使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和超越对数(Translog)两种生产函数估计,研究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包括玉米、小麦和水稻)单产和农户利润与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随土地制度改革和土地流转加速,我国农户生产经营规模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玉米、小麦和水稻的经营规模与作物单产和利润均呈现倒"U"型关系,表明实现规模经营后的生产经营方式需切实有效的方法进一步提升。为避免盲目追求过大经营规模可能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产生不利影响,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大田农作物生产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的同时,控制适度规模经营是关键。
2021年01期 v.20;No.91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下载次数:9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张康洁;尹昌斌;CHIEN Hsiaoping;
农业绿色发展是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质量兴农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产地环境安全的守卫者,农户对绿色生产行为的采纳直接关系到上述战略能否实现。立足社会心理学视角,以长江流域安徽、湖北两省867户稻农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分析预期感知、社会学习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稻农对不同技术的采纳决策存在一定的关联效应,主要表现为互补性;预期感知、社会学习对稻农采纳不同绿色生产技术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社会学习中的角色示范和预期感知中的预期收益和预期生态环境感知可促进稻农进行绿色生产。此外,社会学习可正向调节预期感知对稻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即进行过社会学习的稻农对绿色生产技术的预期感知更强,更易采纳绿色生产行为。
2021年01期 v.20;No.91 2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下载次数:1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徐娟;邢云锋;鄢九红;
围绕农户主体,引入心理契约作为中介变量,探讨多元互动对农户参与农产品区域品牌共建意愿的影响机理。以湖北省张港镇、孝昌县及武汉市五个"一村一品"重点建设村落的355户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层级回归等方法实证分析多元互动对农户参与农产品区域品牌共建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元互动对农户参与农产品区域品牌共建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心理契约在多元互动和农户参与农产品区域品牌共建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该研究结论对调动农户积极性、推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021年01期 v.20;No.91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1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杨洁;周赟俊;
共同配送合作成员对联盟的贡献程度直接影响成员的获利能力。生鲜农产品共同配送作为共同配送的重要方面,基于生鲜农产品的特殊性,从共同配送中的联盟成员个体资源贡献、联盟地位差异贡献以及承担运送风险贡献三方面探讨生鲜农产品共同配送成本分摊的协调策略。其中,个体资源差异性通过Banzhaf权力指数体现,联盟地位探讨了具有交流结构和优先联盟两种情形,都刻画了联盟中的"话语权"。由此可知,保障联盟的稳定发展可从联盟合作文化、监督制度建设和风险控制方面综合决策考虑。此研究可在一定程度解释当前农产品共同配送剩余成本分享中的差距悬殊现象,也从贡献与收益关系视角提出维持联盟稳定的综合政策建议。
2021年01期 v.20;No.91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下载次数:7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胡友;陈昕;祁春节;
基于适应性预期理论推导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模型,采用我国49个农产品市场连续91天的大白菜、猪肉和鸡蛋价格日度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数据,并利用系统GMM估计法拟合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及政策效应。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效应因种类、区域不同而有差异;在农产品种类层面,疫情导致猪肉、大白菜等生产集中的农产品价格显著上升,而导致鸡蛋等生产分散的农产品价格下降;在区域层面,疫情对中心疫区农产品价格影响最大,重点疫区次之,轻疫区最小;从政策效果来看,以行政处罚为主的价格调控政策措施有效抑制了猪肉、大白菜价格上涨,但放大了鸡蛋价格下行效应。因此,疫情存续期间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控政策应该因不同疫情区域、不同生产特点农产品而异。
2021年01期 v.20;No.91 5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2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罗浚文;
如何提高政府投入效率促进农业数字经济高效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命题。理论上,政府投入农业数字要素极大地促进农业发展,但财政投入过度也会造成效率下降。基于独特的县域农业数字化程度、农业农村信息化财政支出、农业总产值等数据,采用门限回归模型验证上述假设。结果表明:农业数字经济发展中政府投入效率存在最优区间;就全国整体而言,在农业数字化发展程度介于25.5%~34.7%时,财政投入效率最高,达到每万元财政投入带动农业总产值增加154.2万元;目前约7%的县财政支出处于合理水平,约63%的县财政投入不足,剩余30%的县财政支出过度。为此,建议投入不足或过度的县要调整财政支出额,实现合理的农业数字经济规模,提高财政投入效率,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数字经济建设,优化政府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合理配置;同时,对投入合理的县,要进一步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加大大数据等无形资产投入,提升农业数字要素的杠杆能力。
2021年01期 v.20;No.91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1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毛一敬;
青年返乡创业具有丰富的经济社会意涵,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基于河南信阳农村的田野调查,立足对青年返乡创业案例的深度刻画,分析青年返乡创业的实践基础、实践类型和社会功能。结果表明:与一代农民工把返乡当退路不同,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是青年发展的新出路,进城是青年创业失败的退路。农民生产方式非农化释放土地规模化经营空间,"政绩"压力倒逼基层政府营造支持性创业环境,共同构成青年返乡创业的客观基础。家庭本位下的生活导向型返乡创业和自我实现驱动的兴趣导向型返乡创业,是青年返乡创业实践的两种主要类型。青年返乡创业在助推乡村产业发展转型、促进城乡融合、增加农民福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政府应遵循促进乡村发展而非"造点"的逻辑,通过公共资源的均衡性分配支持青年返乡创业。
2021年01期 v.20;No.91 12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3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 ] - 方帅;
在开展精准扶贫过程中各地既有共性优势,也有特色优势。相对"问题视角"而言,"优势视角"对精准扶贫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运用优势治理的分析视角,通过对Z县L镇的实地调研发现:L镇以党建为抓手,结合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当地富余的劳动力资源,建立劳务服务中心;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探索基层党建引领劳务产业扶贫的发展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实践表明,在当前精准脱贫决胜攻坚阶段,各地应充分挖掘地方特有的资源优势,将其与组织优势、政策优势相结合,打造基层党建引领精准扶贫的本土化品牌。
2021年01期 v.20;No.91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1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尹琴;郑瑞强;戴志强;
"十四五"时期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使得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策应"十三五"和"十四五"重要历史交汇期实行的重大战略有效衔接,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与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乡村振兴论坛在江西南昌顺利召开。论坛以"后扶贫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单位约200余位代表参加本次论坛。论坛上,与会专家回顾并总结了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经验,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了深度交流,尤其是就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机制、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路径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以期更好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顺利推进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2021年01期 v.20;No.91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1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