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荣;陈佩;
加强市场对要素资源的配置作用是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使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2004—2018年中国小麦生产的化肥要素配置扭曲程度,并进一步分析小麦生产中的化肥削减潜力。结果表明:中国小麦生产的化肥要素配置存在明显负向扭曲,扭曲程度东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且扭曲程度在2009年之前处于高位波动,在2009年之后开始逐步缓解。化肥要素配置扭曲导致化肥过量施用,若化肥要素的配置完全由市场机制决定,中国小麦生产将会产生42.8%的化肥削减潜力。
2020年06期 v.19;No.90 663-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齐振宏;刘玉孝;何坪华;
提高生态耕种采纳度是改善耕地质量、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基于湖北、安徽和湖南三省968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熵值法和Tobit模型分析农户生计分化、结构嵌入对生态耕种采纳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仅有43%的样本农户对生态耕种持有积极态度。农户生计分化、结构嵌入均对生态耕种采纳度有显著影响,但作用存在差异。其中,农户生计分化显著抑制生态耕种采纳度,农户生计分化每增加1个单位,生态耕种采纳度降低0.019个单位;结构嵌入则对农户生态耕种采纳有积极影响,且其两个维度:网络密度和网络位置均正向影响农户生态耕种采纳度。结构嵌入可缓解农户生计分化对生态耕种采纳度的消极影响。因此,提高农户的生态耕种采纳度过程中要注重到农户生计分化的现实情况和结构嵌入的积极作用,重视建立适用技术信息与讨论网络互助小组,减弱生计分化的不利影响。
2020年06期 v.19;No.90 671-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下载次数:9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常明;
农户非农就业已成为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而灌溉效率低下则是当前农户生产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结合超效率SBM模型评估农户灌溉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验证农户兼业对灌溉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农户兼业会通过多种路径影响灌溉效率,其综合效应表现为兼业程度会负向影响灌溉效率;打工型兼业程度显著负向影响灌溉效率,个体经营型兼业程度对灌溉效率的影响不显著;Ⅰ兼农户类型灌溉效率显著高于纯种植农户和Ⅱ兼农户类型。因此,政府在制定农业水权分配及水价调节等政策时,应考虑农户兼业差异化的影响。
2020年06期 v.19;No.90 681-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10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邱海兰;唐超;
农机外包服务是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基于河南省小麦生产农户3 863份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扩展回归模型(ERM)考察劳动力非农转移形式对农机外包服务投资的异质性影响,并进一步验证规模户与小农户的异质性行为选择。结果表明:相比纯非农性转移,劳动力兼业性非农转移对农机外包服务投资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与小农户不同的是,劳动力兼业性非农转移后,规模户倾向于选择自购农机而非农机外包服务。可见,政府应强化对农机外包服务的扶持力度,制定差异化补贴政策,建构有序、动态的农机外包服务市场,以应对进一步加剧的农业劳动力短缺挑战。
2020年06期 v.19;No.90 690-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7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王火根;肖丽香;黄弋华;
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对于实现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江西省920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OProbit、2SLS和IV-Prob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以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作为农户生态环保意识的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农户生态环保意识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废弃物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这两个外生变量对提高农户生态环保意识有显著的作用;生态环保意识发挥作用的主观机制在于提高农户对农业废弃物在资源化利用方面的认知水平,客观机制在于完善农户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基础条件和技术服务体系。最后,建议通过完善农业废弃物基础设施和提供技术服务来提高农户对废弃物资源利用化率。
2020年06期 v.19;No.90 699-7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1K] [下载次数:1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吴春雅;江帆;袁云云;
采用有序Logit回归模型,应用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分析方法,探讨社会网络对农民电商创业意愿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现实社会网络对农民电商创业意愿无显著性影响,虚拟社会网络显著正向影响农民电商创业意愿;创业机会识别是虚拟社会网络与农民电商创意愿的中介变量;创业榜样在现实与虚拟社会网络影响农民电商创业意愿中存在正向调节效应。基于此,提出加强现实与虚拟社会网络的构建、提高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发挥创业榜样的引领作用等政策建议。
2020年06期 v.19;No.90 707-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9K] [下载次数:1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黄善林;孙怡平;余志刚;
以东北地区典型贫困县作为研究区域,利用农户家庭调研数据,基于Alkire和Foster提出的多维贫困测量方法,从收入及"两不愁三保障"方面,选取收入、教育、健康、生活水平和土地5个维度11个指标构建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并运用PSM倾向得分匹配,探讨农户农地经营与农地流转对多维贫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农地经营和农地流转对多维贫困影响显著;对于无流转行为的经营户和转出农地的非经营户,农地经营面积和转出农地面积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有显著负向影响,其农地经营面积越多、转出农地面积越多,越有利于农户家庭摆脱贫困;对于转入农地的经营户,转入农地面积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的影响呈"U"型关系,当转入农地面积小于3.6公顷时,转入农地面积越多,越有利于农户家庭摆脱贫困。基于以上结论,为缓解农户家庭的贫困状况,提出完善农地经营体系、健全农地流转机制、提升农户家庭人力资本等相关减贫政策建议。
2020年06期 v.19;No.90 735-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9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贾海彦;
选取生态脆弱区这一特殊贫困场域,将制度分析与发展(IAD)和现代化治理理论相结合,运用调研数据,对第一书记、福利刚性依赖对贫困村治理逻辑的影响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书记与扶贫福利捆绑并介入乡村原有的社会秩序,对贫困村的制度变迁产生激励与约束,诱发贫困村治理新起点;该外源性公共领导力缺失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核心要件,较大程度上损害了贫困村的自治能力,强化了福利刚性依赖;在后扶贫期,应当运用现代化社保制度化解福利刚性,唤醒村民政治参与意识,培育村民现代化治理能力。最后建议根据贫困村异质的环境变量,构造现代化农村治理网络,赋予公共领导者真正的现代化治理能力。
2020年06期 v.19;No.90 745-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3K] [下载次数:9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罗昊;
伴随着项目制的普遍运用,经营村庄声誉成为基层政治场域中的一种典型现象。在对声誉概念的内涵及其特性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将这种村庄集体行为取向在学理层面上概括为"声誉经营",并进一步从治理资源分配和治理绩效两个维度分析围绕声誉经营行为所呈现的治理逻辑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社会后果。结果表明:村庄声誉决定着项目资源的具体分配规则,信息不对称为相关利益主体提供声誉经营的空间和可能,使得个体村庄在获取政治资源时并不必然具有相应的社会基础。其后果在于,社会基础较好的村庄尚能运用声誉经营所得到的治理资源促进村庄发展,激发村庄政治活力,而大多数村庄却陷入"资源消解自治"的长久治理困境之中。
2020年06期 v.19;No.90 753-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9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毛春梅;蔡阿婷;
垃圾污染作为当下农村三大污染攻坚对象之一,制约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共生理论的内在价值和创新性契合农村垃圾治理需要,其强调互惠共生、互利共赢的理念与垃圾治理宣扬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目标不谋而合,为揭示垃圾治理现实挑战提供全新的理论视角。构建以共生环境、共生单元和共生模式为基础元素的理论框架,剖析农村垃圾治理存在非对称互惠共生治理困境,具体表现为基层组织"悬浮式"治理、治理主体力量失衡以及宣传教育作用范围有限等。在厘清农村垃圾共生治理中"高位推动-话语体系-公共价值"实践逻辑后,提出构筑正向共生环境、提高共生单元参与度、建设和谐共生模式等对称互惠共生发展思路,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提供有益参鉴。
2020年06期 v.19;No.90 761-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下载次数:2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曾建霞;杨锦秀;廖开妍;
立足富人治村模式对农民的增收带动效应,构建村庄建设与发展中介作用下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影响其效果的理论框架,基于四川省867个村庄村干部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富人治村具有显著的收入带动效应,实现"先富带动后富"主要通过推进村庄产业发展和促进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两种途径;宗族网络不会影响富人治村收入带动效应,基层民主制度对富人治村收入带动效应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建议优化村干部选拔机制,打造"双强双带"型村干部队伍;完善村庄治理机制,加强对基层选举和权力运作的监管和规范。
2020年06期 v.19;No.90 769-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1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