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琴;罗其友;周振亚;何英彬;
基于资源环境约束角度,运用DDF模型测算2004—2018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绿色生产中投入要素集约利用潜力、期望产出扩张潜力和非期望产出减排潜力,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农业绿色生产高效区、集约区、粗放区、低效区和无效区五类区域。通过GML指数分析,得到五类区域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变动情况。结果表明:从全国整体来看,各要素集约利用潜力、非期望产出减排潜力逐年下降,期望产出扩张潜力逐年减小,趋于饱和;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提升产生累积正效应,技术效率下降则产生累积负效应;无效区GML累积增长幅度最高,粗放区、低效区、集约区依次降低,高效区GML累积增长幅度最低;高效区和无效区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增长源于技术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协同效应,技术进步是集约区、粗放区和低效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增长的主要动力。
2020年05期 v.19;No.89 537-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17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1 ] - 薛彩霞;郭亚军;赵锦域;
利用陕西省"户太八号"葡萄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运用SUBP模型分析施用知识和技术对农户过量施肥施药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过量施肥行为和过量施药行为呈正相关关系;农户施肥时间越适宜,施肥类型与作物养分需求的吻合度越高,其过量施肥的概率越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采用有助于降低农户过量施肥的概率;农户施药时间越适宜,对病虫害的识别能力越强,其过量施药的概率越低,主要依赖于自己选配农药的农户,过量施药的概率较高。因此,根据农时、作物生长发育情况通过农业专家与农户之间的信息分享平台、农业服务站向农户推介作物养分需求知识、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知识等,有助于减少农户过量施肥施药行为。
2020年05期 v.19;No.89 548-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7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徐建玲;储怡菲;周志远;
利用2004—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农业机械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通过计算Moran’s I指数确定各省农业机械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不同耕地条件下农业机械化对玉米生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未能有效提高玉米单产,而是通过扩大播种面积提高玉米总产量的增产效益;农业机械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东北平原和西北灌溉区农业机械化既能提高单产效率,又能增加总产量,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则会抑制玉米单产而增加玉米总产量,西南山地玉米生产区的玉米种植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并未发挥作用,对此提出因地制宜的政策才能发挥地区优势。
2020年05期 v.19;No.89 559-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8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张效榕;孔祥智;
利用福建省18个行政村402户茶农微观调研数据,结合作物种植的地理因素,采用处理效应模型方法探究茶农参与不同组织对其经济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参与茶业价值链组织,更有利于其分享链条所产生的福利,而茶农参与价值链的方式会对其经济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相比茶农自身创办组织而言,加入已有经营组织更有利于增加其经济绩效;其中,茶农参与以服务为主的合作社组织更有利于其发展。基于此,提出发展特殊农产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的政策建议。
2020年05期 v.19;No.89 569-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1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黄洁;满禄发;
以天津曙春合作社和哈尔滨五常合作社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法,对两者在社员分类方面的新标准、该标准对社员分类的驱动机制以及驱动机制存在的条件进行探索。结果表明:社员分类的一个新标准是农产品细分市场,即不同的细分市场对应不同类别的社员;农产品细分市场对社员分类的驱动机制主要依靠"以质定类"和"时间门槛"两个具体措施来完成;该驱动机制存在的条件是农产品市场的分化以及社员资源禀赋和价值偏好的剧烈分化。基于此,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合作社可以以农产品细分市场为标准对社员进行分类,从而有利于充分调动具有不同资源禀赋和价值偏好农户的积极性;第二,"以质定类"和"时间门槛"两大措施是合作社同时争取不同细分市场的有力抓手,值得同类合作社借鉴;第三,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根据市场定位和社员基础调整社员结构。
2020年05期 v.19;No.89 577-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陈德仙;胡浩;
家庭农场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组织环境的好坏将决定其发展成效。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从政策扶持环境、金融信贷环境、市场营销环境、职业教育环境、设施建设环境和文化营造环境6个必要维度,设计包含21个具体指标的家庭农场组织环境评估指标体系。以浙江省杭州、宁波和金华3地的142个家庭农场主为研究样本,展开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农场主对组织环境总体评价为中等偏上水平,政策扶持环境和文化营造环境较好,职业教育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次之,金融信贷环境和市场营销环境较差。因此,当前家庭农场在经营过程中仍面临不相容和不均衡的外部组织环境。
2020年05期 v.19;No.89 585-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李博阳;
集体成员资格是获取成员权利的前提条件,也是集体资产改革的首要环节与关键命题。由于标准尚存模糊、过程争议频发,探讨集体成员资格界定的最优模式对于当下集体资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集体成员资格界定既需考量标准的排他性维度,也应关注过程的自治性维度。因二者的组合顺序以及强弱程度不同,将形成"封闭-自治""开放-自治""开放-他治""封闭-共治"4种模式,4种模式在成员资格纠纷发生频率与治理路径上都存在差异,并深刻影响乡村治理的总体格局。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而言,成员资格界定工作既需把握好资格本身的排他程度,也应均衡行政与自治的力量作用,适当、适时健全自治载体与提升治理能力。
2020年05期 v.19;No.89 593-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6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