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琴;罗其友;周振亚;何英彬;
基于资源环境约束角度,运用DDF模型测算2004—2018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绿色生产中投入要素集约利用潜力、期望产出扩张潜力和非期望产出减排潜力,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农业绿色生产高效区、集约区、粗放区、低效区和无效区五类区域。通过GML指数分析,得到五类区域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变动情况。结果表明:从全国整体来看,各要素集约利用潜力、非期望产出减排潜力逐年下降,期望产出扩张潜力逐年减小,趋于饱和;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提升产生累积正效应,技术效率下降则产生累积负效应;无效区GML累积增长幅度最高,粗放区、低效区、集约区依次降低,高效区GML累积增长幅度最低;高效区和无效区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增长源于技术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协同效应,技术进步是集约区、粗放区和低效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增长的主要动力。
2020年05期 v.19;No.89 537-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2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0 ] - 肖琴;罗其友;周振亚;何英彬;
基于资源环境约束角度,运用DDF模型测算2004—2018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绿色生产中投入要素集约利用潜力、期望产出扩张潜力和非期望产出减排潜力,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为农业绿色生产高效区、集约区、粗放区、低效区和无效区五类区域。通过GML指数分析,得到五类区域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变动情况。结果表明:从全国整体来看,各要素集约利用潜力、非期望产出减排潜力逐年下降,期望产出扩张潜力逐年减小,趋于饱和;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对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提升产生累积正效应,技术效率下降则产生累积负效应;无效区GML累积增长幅度最高,粗放区、低效区、集约区依次降低,高效区GML累积增长幅度最低;高效区和无效区的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增长源于技术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协同效应,技术进步是集约区、粗放区和低效区农业绿色生产效率增长的主要动力。
2020年05期 v.19;No.89 537-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2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0 ] - 薛彩霞;郭亚军;赵锦域;
利用陕西省"户太八号"葡萄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运用SUBP模型分析施用知识和技术对农户过量施肥施药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过量施肥行为和过量施药行为呈正相关关系;农户施肥时间越适宜,施肥类型与作物养分需求的吻合度越高,其过量施肥的概率越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采用有助于降低农户过量施肥的概率;农户施药时间越适宜,对病虫害的识别能力越强,其过量施药的概率越低,主要依赖于自己选配农药的农户,过量施药的概率较高。因此,根据农时、作物生长发育情况通过农业专家与农户之间的信息分享平台、农业服务站向农户推介作物养分需求知识、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知识等,有助于减少农户过量施肥施药行为。
2020年05期 v.19;No.89 548-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9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薛彩霞;郭亚军;赵锦域;
利用陕西省"户太八号"葡萄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运用SUBP模型分析施用知识和技术对农户过量施肥施药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过量施肥行为和过量施药行为呈正相关关系;农户施肥时间越适宜,施肥类型与作物养分需求的吻合度越高,其过量施肥的概率越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采用有助于降低农户过量施肥的概率;农户施药时间越适宜,对病虫害的识别能力越强,其过量施药的概率越低,主要依赖于自己选配农药的农户,过量施药的概率较高。因此,根据农时、作物生长发育情况通过农业专家与农户之间的信息分享平台、农业服务站向农户推介作物养分需求知识、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知识等,有助于减少农户过量施肥施药行为。
2020年05期 v.19;No.89 548-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9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徐建玲;储怡菲;周志远;
利用2004—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农业机械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通过计算Moran’s I指数确定各省农业机械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不同耕地条件下农业机械化对玉米生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未能有效提高玉米单产,而是通过扩大播种面积提高玉米总产量的增产效益;农业机械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东北平原和西北灌溉区农业机械化既能提高单产效率,又能增加总产量,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则会抑制玉米单产而增加玉米总产量,西南山地玉米生产区的玉米种植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并未发挥作用,对此提出因地制宜的政策才能发挥地区优势。
2020年05期 v.19;No.89 559-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10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徐建玲;储怡菲;周志远;
利用2004—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农业机械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通过计算Moran’s I指数确定各省农业机械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探究不同耕地条件下农业机械化对玉米生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未能有效提高玉米单产,而是通过扩大播种面积提高玉米总产量的增产效益;农业机械化对玉米生产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东北平原和西北灌溉区农业机械化既能提高单产效率,又能增加总产量,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则会抑制玉米单产而增加玉米总产量,西南山地玉米生产区的玉米种植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并未发挥作用,对此提出因地制宜的政策才能发挥地区优势。
2020年05期 v.19;No.89 559-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10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张效榕;孔祥智;
利用福建省18个行政村402户茶农微观调研数据,结合作物种植的地理因素,采用处理效应模型方法探究茶农参与不同组织对其经济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参与茶业价值链组织,更有利于其分享链条所产生的福利,而茶农参与价值链的方式会对其经济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相比茶农自身创办组织而言,加入已有经营组织更有利于增加其经济绩效;其中,茶农参与以服务为主的合作社组织更有利于其发展。基于此,提出发展特殊农产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的政策建议。
2020年05期 v.19;No.89 569-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1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张效榕;孔祥智;
利用福建省18个行政村402户茶农微观调研数据,结合作物种植的地理因素,采用处理效应模型方法探究茶农参与不同组织对其经济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参与茶业价值链组织,更有利于其分享链条所产生的福利,而茶农参与价值链的方式会对其经济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相比茶农自身创办组织而言,加入已有经营组织更有利于增加其经济绩效;其中,茶农参与以服务为主的合作社组织更有利于其发展。基于此,提出发展特殊农产品、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的政策建议。
2020年05期 v.19;No.89 569-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1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黄洁;满禄发;
以天津曙春合作社和哈尔滨五常合作社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法,对两者在社员分类方面的新标准、该标准对社员分类的驱动机制以及驱动机制存在的条件进行探索。结果表明:社员分类的一个新标准是农产品细分市场,即不同的细分市场对应不同类别的社员;农产品细分市场对社员分类的驱动机制主要依靠"以质定类"和"时间门槛"两个具体措施来完成;该驱动机制存在的条件是农产品市场的分化以及社员资源禀赋和价值偏好的剧烈分化。基于此,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合作社可以以农产品细分市场为标准对社员进行分类,从而有利于充分调动具有不同资源禀赋和价值偏好农户的积极性;第二,"以质定类"和"时间门槛"两大措施是合作社同时争取不同细分市场的有力抓手,值得同类合作社借鉴;第三,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根据市场定位和社员基础调整社员结构。
2020年05期 v.19;No.89 577-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洁;满禄发;
以天津曙春合作社和哈尔滨五常合作社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法,对两者在社员分类方面的新标准、该标准对社员分类的驱动机制以及驱动机制存在的条件进行探索。结果表明:社员分类的一个新标准是农产品细分市场,即不同的细分市场对应不同类别的社员;农产品细分市场对社员分类的驱动机制主要依靠"以质定类"和"时间门槛"两个具体措施来完成;该驱动机制存在的条件是农产品市场的分化以及社员资源禀赋和价值偏好的剧烈分化。基于此,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合作社可以以农产品细分市场为标准对社员进行分类,从而有利于充分调动具有不同资源禀赋和价值偏好农户的积极性;第二,"以质定类"和"时间门槛"两大措施是合作社同时争取不同细分市场的有力抓手,值得同类合作社借鉴;第三,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根据市场定位和社员基础调整社员结构。
2020年05期 v.19;No.89 577-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德仙;胡浩;
家庭农场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组织环境的好坏将决定其发展成效。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从政策扶持环境、金融信贷环境、市场营销环境、职业教育环境、设施建设环境和文化营造环境6个必要维度,设计包含21个具体指标的家庭农场组织环境评估指标体系。以浙江省杭州、宁波和金华3地的142个家庭农场主为研究样本,展开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农场主对组织环境总体评价为中等偏上水平,政策扶持环境和文化营造环境较好,职业教育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次之,金融信贷环境和市场营销环境较差。因此,当前家庭农场在经营过程中仍面临不相容和不均衡的外部组织环境。
2020年05期 v.19;No.89 585-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陈德仙;胡浩;
家庭农场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组织环境的好坏将决定其发展成效。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从政策扶持环境、金融信贷环境、市场营销环境、职业教育环境、设施建设环境和文化营造环境6个必要维度,设计包含21个具体指标的家庭农场组织环境评估指标体系。以浙江省杭州、宁波和金华3地的142个家庭农场主为研究样本,展开评估指标体系的具体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农场主对组织环境总体评价为中等偏上水平,政策扶持环境和文化营造环境较好,职业教育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次之,金融信贷环境和市场营销环境较差。因此,当前家庭农场在经营过程中仍面临不相容和不均衡的外部组织环境。
2020年05期 v.19;No.89 585-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李博阳;
集体成员资格是获取成员权利的前提条件,也是集体资产改革的首要环节与关键命题。由于标准尚存模糊、过程争议频发,探讨集体成员资格界定的最优模式对于当下集体资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集体成员资格界定既需考量标准的排他性维度,也应关注过程的自治性维度。因二者的组合顺序以及强弱程度不同,将形成"封闭-自治""开放-自治""开放-他治""封闭-共治"4种模式,4种模式在成员资格纠纷发生频率与治理路径上都存在差异,并深刻影响乡村治理的总体格局。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而言,成员资格界定工作既需把握好资格本身的排他程度,也应均衡行政与自治的力量作用,适当、适时健全自治载体与提升治理能力。
2020年05期 v.19;No.89 593-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7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李博阳;
集体成员资格是获取成员权利的前提条件,也是集体资产改革的首要环节与关键命题。由于标准尚存模糊、过程争议频发,探讨集体成员资格界定的最优模式对于当下集体资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集体成员资格界定既需考量标准的排他性维度,也应关注过程的自治性维度。因二者的组合顺序以及强弱程度不同,将形成"封闭-自治""开放-自治""开放-他治""封闭-共治"4种模式,4种模式在成员资格纠纷发生频率与治理路径上都存在差异,并深刻影响乡村治理的总体格局。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而言,成员资格界定工作既需把握好资格本身的排他程度,也应均衡行政与自治的力量作用,适当、适时健全自治载体与提升治理能力。
2020年05期 v.19;No.89 593-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7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耿鹏鹏;
基于要素配置视角,构建"地权稳定性-生产要素配置-农户收入"的分析框架,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实证分析地权稳定性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地权稳定性增强从总体上显著提高农户人均总收入、转移性收入和生产性收入,显著抑制农户人均财产性收入;机械化条件较好的村庄,稳定地权将显著提高农户生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地权稳定性对农户收入具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地权稳定通过促进投资激励、强化流转和改善劳动力投入对农户总收入、转移性收入和生产性收入产生显著正效应;通过农业劳动力投入激励以较少工资性收入;农地转入的减少将抑制农户财产性收入。
2020年05期 v.19;No.89 61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下载次数:10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耿鹏鹏;
基于要素配置视角,构建"地权稳定性-生产要素配置-农户收入"的分析框架,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实证分析地权稳定性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地权稳定性增强从总体上显著提高农户人均总收入、转移性收入和生产性收入,显著抑制农户人均财产性收入;机械化条件较好的村庄,稳定地权将显著提高农户生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地权稳定性对农户收入具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地权稳定通过促进投资激励、强化流转和改善劳动力投入对农户总收入、转移性收入和生产性收入产生显著正效应;通过农业劳动力投入激励以较少工资性收入;农地转入的减少将抑制农户财产性收入。
2020年05期 v.19;No.89 61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2K] [下载次数:10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张建菲;龚燕玲;高静;
减少土地流转权益纠纷和维护流转权益是保障土地转出农户权益的重要方式。构建"土地流转行为、流转环境→流转纠纷"与"流转纠纷、社会资本→纠纷维权"的分析框架,基于1 030份农户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流转权益纠纷主要归因于经营业主,且权益纠纷发生后维权行为主要选择第三方调解;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权益纠纷的因素包括"价格确定方式、流入方个数以及流转环境"等因素,影响农户维权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签订合同者、获取流转信息难易程度、流转程序认知和乡村精英作用,而乡村精英的社会资本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纠纷发生后的维权行为。基于此,提出将土地流转合约纳入征信管理系统、深化土地流转市场建设,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建立精英参与治村的机制,以期降低土地流转权益纠纷,提升维权成功概率,保护好土地转出农户的权益。
2020年05期 v.19;No.89 624-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建菲;龚燕玲;高静;
减少土地流转权益纠纷和维护流转权益是保障土地转出农户权益的重要方式。构建"土地流转行为、流转环境→流转纠纷"与"流转纠纷、社会资本→纠纷维权"的分析框架,基于1 030份农户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流转权益纠纷主要归因于经营业主,且权益纠纷发生后维权行为主要选择第三方调解;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权益纠纷的因素包括"价格确定方式、流入方个数以及流转环境"等因素,影响农户维权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签订合同者、获取流转信息难易程度、流转程序认知和乡村精英作用,而乡村精英的社会资本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纠纷发生后的维权行为。基于此,提出将土地流转合约纳入征信管理系统、深化土地流转市场建设,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建立精英参与治村的机制,以期降低土地流转权益纠纷,提升维权成功概率,保护好土地转出农户的权益。
2020年05期 v.19;No.89 624-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坦;陈敏;王欣;
农村厨余垃圾治理是实现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乡村环境治理的关键,然而现实中农户参与意愿未得到广泛关注。根据分层抽样法获取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农户调研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和有序Logit模型探讨农户生计资本和环境风险感知对其厨余垃圾治理支付意愿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从生计资本来看,人力资本、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农户厨余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均有显著影响;农户的环境风险感知对其厨余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影响显著。在人力资本、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占优势地位的农户对厨余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更强烈;与一般农户相比,对环境风险感知更明确的农户,其厨余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更强烈。在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农户参与垃圾治理的同时,建议加强对农户的环保教育与垃圾分类知识的学习,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2020年05期 v.19;No.89 643-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17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李坦;陈敏;王欣;
农村厨余垃圾治理是实现农村资源循环利用和乡村环境治理的关键,然而现实中农户参与意愿未得到广泛关注。根据分层抽样法获取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农户调研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和有序Logit模型探讨农户生计资本和环境风险感知对其厨余垃圾治理支付意愿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从生计资本来看,人力资本、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农户厨余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均有显著影响;农户的环境风险感知对其厨余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影响显著。在人力资本、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占优势地位的农户对厨余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更强烈;与一般农户相比,对环境风险感知更明确的农户,其厨余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更强烈。在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农户参与垃圾治理的同时,建议加强对农户的环保教育与垃圾分类知识的学习,加快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2020年05期 v.19;No.89 643-6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17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周冲;黎红梅;
新冠疫情突发将助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更加关注生活环境的提质升级、注重村民健康防护意识培育和基层卫生力量建设、秉持村民自治和专业化管理融合发展之路、强化互联网技术应用。利用网络调查数据,分析村民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感知现状和意愿响应。结果表明:(1)村民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内容的熟悉度较低;认可家庭成员有较高的健康防护意识的比例较高,但采取具体健康防护行为的比例偏低;村庄公共设施不能做到及时消毒;村卫生室服务水平距离满足村民需要尚有较大差距;村民对健康的生活环境、数字乡村经济建设有较高期许。(2)村民愿意以出资形式支持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行动的比例为83.56%,家庭出资意愿水平为14.31~17.12元/月。(3)家庭年纯收入、对村庄环境提升认知、对村干部信任程度、家庭成员健康防护意识对村民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出资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未来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应该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宣传、提升村民认同感与参与意识,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向内涵式提升方向转移,重视提升村卫生室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创造有利于村民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环境条件等。
2020年05期 v.19;No.89 654-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18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周冲;黎红梅;
新冠疫情突发将助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更加关注生活环境的提质升级、注重村民健康防护意识培育和基层卫生力量建设、秉持村民自治和专业化管理融合发展之路、强化互联网技术应用。利用网络调查数据,分析村民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感知现状和意愿响应。结果表明:(1)村民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内容的熟悉度较低;认可家庭成员有较高的健康防护意识的比例较高,但采取具体健康防护行为的比例偏低;村庄公共设施不能做到及时消毒;村卫生室服务水平距离满足村民需要尚有较大差距;村民对健康的生活环境、数字乡村经济建设有较高期许。(2)村民愿意以出资形式支持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行动的比例为83.56%,家庭出资意愿水平为14.31~17.12元/月。(3)家庭年纯收入、对村庄环境提升认知、对村干部信任程度、家庭成员健康防护意识对村民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出资意愿有显著促进作用。未来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应该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宣传、提升村民认同感与参与意识,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向内涵式提升方向转移,重视提升村卫生室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创造有利于村民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环境条件等。
2020年05期 v.19;No.89 654-6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18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