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岩;马彪;彭超;
基于69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73个家庭农场以及344家龙头企业的微观调查数据,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业态的采纳情况和限制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并通过双因素多元方差模型实证检验农产品电商对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增收效果。结果表明:虽然阻碍各类主体采纳电商业态的因素不尽相同,但是"不懂电商使用和网络经营技巧""市场使用费、市场推广费较高""相关物流服务不完善""没有网络或网速太慢"是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电商的共性因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而言,农产品电商对其年均净收入、年均利润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对家庭农场而言,农产品电商对其年均净收入、年均利润的提高则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未来,应该着力提升农村电商的配套服务水平,提升各类主体电子商务经营技能等,进一步发挥电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
2020年04期 v.19;No.88 399-4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 [下载次数:1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李谷成;孙炜;高雪;
在测算分省及分类农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基础上,构建以劳动生产率为门槛变量的门槛回归模型,探讨劳动力成本对农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的非线性门槛效应。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大幅提高,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但存在所谓的"Rodrik悖论";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对农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产生显著负影响,但要受劳动生产率制约,存在门槛效应;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种负影响会不断减弱,直至消失;劳动力成本与劳动生产率耦合协调度高的地区倾向于拥有高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据此,建议为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应妥善处理劳动成本刚性增长的挑战,提高劳动生产率,用"生产率红利"代替"人口红利"。
2020年04期 v.19;No.88 409-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下载次数:17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马云倩;李淞淋;王秀丽;刘鹏举;郭燕枝;
基于营养认知视角,以四川省为例,利用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与膳食营养状况入户调研数据,采用能克服多重共线性的机器学习方法 LASSO回归,分析农村居民食用油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居民食用油消费结构单一,多样性不足,以菜籽油为主;脂肪消费过量,单不饱和脂肪酸消费偏多;采买食物或掌勺人以中老年妇女为主,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家就餐人数、价格、总收入、家庭医疗支出、营养认知等是影响农村居民食用油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营养认知水平对食用油消费产生负向影响,这表明了解营养知识会控制食用油的消费量,因此,提高农村居民的营养认知水平对引导食用油科学消费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需提高农村地区食用油品种的多样性及可获得性,加强营养及健康知识教育,实施全民终身教育,从娃娃抓起培养健康饮食习惯等政策建议。
2020年04期 v.19;No.88 421-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10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张笑寒;金少涵;周蕾;
从内部治理视角论证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增收的影响,并利用江苏南京、苏州和连云港三地76家合作社、340户入社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内部治理机制下合作社对农户增收的影响不同,理事会中核心成员比例、让普通社员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管理人员有报酬、按交易额(或量)分配盈余、公开财务报表,对农户增收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理事会成员持股比例越高,监事会提意见的次数越多,则越不利于农户增收;加入农户和合作社特征变量后,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在合作社中的职位以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增收,家庭人口数则呈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因此,要优化合作社理事会结构,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强化合作社内外监管,加大对社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以实现农户持续增收。
2020年04期 v.19;No.88 431-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8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刘婧;曹富;
利用对山西、陕西两省100家合作社的调查数据,采用综合因子分析法和非参数检验法,对452个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所面临的资金互助突发事件风险识别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合作社资金互助突发事件风险可以分为:合作社经营风险、环境突变风险和农户生产风险。结果表明:年龄、性别对风险识别没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从事合作社经营年限、是否是合作社理社长对3种风险识别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家庭人口数对合作社经营风险识别影响显著,家庭成员是否兼业显著影响识别环境突变风险;平均借贷次数和借款金额显著影响3种风险的识别;上级监管部门、同行的导向、信息对称性、是否参加培训显著影响3类风险的识别;合作社是否建立资金互助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仅影响合作社经营风险和环境突发风险的识别。因此,提出从影响合作社资金互助突发事件风险识别的主因入手,提高合作社资金互助业务经营的突发事件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能力,促进合作社资金互助业务的优化发展。
2020年04期 v.19;No.88 439-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高雪萍;王璐;王保家;
确保粮食安全是目前最为重要的农业政策问题之一,明确粮食种植户最迫切的需求,以提高政府对粮食种植户进行扶持的针对性和扶持政策绩效,促进粮食种植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研究粮食种植户农业政策需求优先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江西省10个粮食大县1 080户粮食种植户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聚类分析和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粮食种植户农业政策需求优先序,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粮食种植户对农业支持政策的需求优先级的排序依次为"价格与成本控制类""金融服务类""财政支出政策类""农业技术服务类",对其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种植面积、所在村的地势情况、身体状况、是否发生过土地流转、村的交通状况等。鉴于此,政府需要加大对市场的监控,有效控制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稳定粮食收购价政策;改善现有的贷款条件,同时加大对金融政策的宣传力度,建立健全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让粮食种植户真正了解和敢去贷款,从而改善农村融资环境。
2020年04期 v.19;No.88 449-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9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李连英;聂乐玲;傅青;
基于578位南昌市消费者调查数据,通过构建聚类分析模型和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探究南昌市消费者社区电商生鲜农产品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消费者大致可分为倾向型消费者、中间型消费者和无感型消费者3个类群,且在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及社区电商生鲜农产品购买意愿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影响3类群消费者社区电商生鲜农产品购买意愿的因素也不相同:月收入、了解程度、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和促进因素对倾向型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显著;职业、绩效期望、社会影响和促进因素对中间型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显著;绩效期望、努力期望和促进因素对无感型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显著。因此,针对不同类群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更有利于社区电商对目标顾客进行准确定位,实现精准营销。
2020年04期 v.19;No.88 457-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9K] [下载次数:4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8 ] |[阅读次数:0 ]
- 张亚玲;郭忠兴;
兜底保障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手段,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制度安排。新时期,尤其要从多维视角审视贫困的成因,以发展的眼光设计、构建社会保护网,准确把握"底"的内涵,努力创新"兜"的机制。研究表明,江苏在兜底保障探索过程中,基于地方实际,将兜底的着力点置于发挥临时救助的托底功能和优化公共服务的递送方式。一方面,江苏根据临时救助场域的复杂性、动态性、多样性、不确定性等特点,通过鼓励民间组织参与救助、下放救助资金调配权力完善临时救助,显著增强临时救助的时效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针对部门碎片化引致的政策目标冲突、项目功能重叠、资源配置低效等问题,江苏通过全面再造行政服务流程、积极引入多种社会组织优化公共服务递送,为兜底对象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江苏探索背后的逻辑乃适应性治理理论与整体性协同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其兜底保障的经验与做法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2020年04期 v.19;No.88 485-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1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秦国庆;贾小虎;马恒运;朱玉春;
利用社会生态系统框架分析农田水利适应性治理过程中"危机-响应"之间的关联规律,基于河南、湖北省242个村庄的2期面板数据,揭示"危机-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考察地方政府或水管单位下放建管方案选择权与水价电价制定权对村庄农田水利适应性治理能力的培育效应。结果表明:农村地区具备一定的农田水利适应性治理能力,能够通过实施不同成本的响应来应对不同类型的危机事件;对村庄进行适度赋权能够培育其农田水利适应性治理能力。推动面向基层的"放管服"改革,为村庄应对危机事件提供必要的外界支持,是培育村庄农田水利适应性治理能力的一条有效路径。
2020年04期 v.19;No.88 495-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徐琴;
通过对赣东北X村防疫行动的参与式观察发现,行政力量在疫情时期的乡村社会发挥绝对性的主导作用,行政权力以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方式推动乡村防疫工作的展开,原子化村庄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有效整合,村庄秩序在疫情时期基本得到维持。与此同时,以人情礼俗为表征的乡村社会逻辑和以个体理性为主导的个人本位主义逻辑对行政权力的介入方式和介入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阻碍着村庄公共利益和国家治理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在乡土规则和个体理性的双重作用下,行政嵌入型整合模式所建构的乡村社会秩序并非是有效而稳固的,乡村社会秩序化的实现需要综合考量行政介入、人情礼俗与村民个体需求的多重作用。构建行政力量与人情礼俗、村民本位即国家-社会-个人三者间的互嵌式整合模式,在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同时兼顾乡土人情与个体权益,从而推进国家与乡村社会的互动与双赢,不失为达致乡村社会秩序化的有效路径。
2020年04期 v.19;No.88 506-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1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陈洋庚;胡军华;
基于"北大-江农"乡村振兴追踪调查及新冠肺炎防控追踪调查数据,对江西省106个行政村的基层治理状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总体上得到显著提升,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的全面考验;乡村基层自治、法治、德治水平有待提升,村干部治理能力存在明显短板,部分村干部"不接地气"现象值得警惕。研究进一步以国家与社会关系为切入点,得出自治与德治断裂的路径依赖、精英流失与农村社会的低组织化的结构变迁、资源约束条件下承担复兴使命的压力型政府是乡村治理挑战的深层根源。基于此,从引领乡村之治的主体理念革新、基于高层共识的高位推动和平衡"国家-社会"关系的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乡村之治"的三大实现路径。
2020年04期 v.19;No.88 517-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下载次数:17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