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必良;
切实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是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基本内核。开放和盘活农地经营权,将家庭经营融入分工经济,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分工经营"将成为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基本构架。制度安排的未来取向是:(1)从维护土地福利保障转向强化土地财产功能,推进农地制度变革;(2)从倡导农地流转转向鼓励多要素市场互动,促进农业要素市场发育;(3)从农户直接投资转向外包迂回投资,扩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交易;(4)从纵向分工拓展到横向分工及连片专业化,改善农业生产的组织化;(5)从要素流动转向农户行为的内在激励,强化粮食安全保障;(6)从封闭运行转向开放竞争的自我实施,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
2020年03期 v.19;No.87 261-2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10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王雨濛;于彬;李寒冬;孔祥智;
以提高农产品量安全、控制农户农药使用行为为目标,以我国茶叶主产省福建茶叶产区茶农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产业链组织对茶农农药使用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理。通过构建理论研究框架,运用计量模型分析产业链组织对茶农农药使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是加入产业链组织相比未加入产业链组织对茶农农药使用行为有显著的影响且更具有安全生产行为;二是不同产业链组织模式对茶农农药使用行为的影响不同,合作社组织模式较企业主导型的生产基地组织模式相对而言,是更有效的产业链组织模式。最后,提出在制定促进农户规范农药使用行为政策时,应注重引导农户加入产业链组织、保障茶叶安全生产的政策建议。
2020年03期 v.19;No.87 271-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1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李琴英;陈康;陈力朋;
基于2018年河南省858户种植户调研数据,以农户化肥和农药投入为例,采用情景模拟的组间实验和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不同政策认知情景下参保行为对农户化学要素投入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政策认知度较低情景下,参保行为对农户化肥和农药投入倾向的影响不显著;(2)在政策认知度较高情景下,参保行为对农户化肥和农药投入倾向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与未参保农户相比,参保农户在种植业经营中会倾向投入较少的化肥和农药,但不可忽视随之强化的道德风险。此外,进一步的边际效应估计结果表明,在政策认知度较高情况下,参保农户"非常不愿意"和"比较不愿意"增加化肥和农药投入的概率分别增加了6.8%和1.3%。有鉴于此,为推进种植业保险持续、健康和绿色发展,应创新种植业保险宣传方式、建立和推广绿色补贴模式、优化低碳生产咨询服务并加强低碳技术引导。
2020年03期 v.19;No.87 280-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下载次数:10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宦梅丽;侯云先;
基于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考察由一个农户和一个社会化服务主体构成的二级供应链中社会化服务主体的服务质量投入和农户的服务质量监督决策问题。结果表明:(1)社会化服务主体在提供服务时存在降低服务质量投入水平的道德风险,农户为激励其提高服务质量投入需要支付"信息租金"。(2)农户在监督农业生产性服务时存在"过度监督"的道德风险,夸大服务质量不合格率。(3)运用最优化原理并进行算例分析发现,社会化服务主体提高服务质量投入水平,农户的服务质量监督水平下降;农户提高监督水平,供应链整体收益呈倒"U"型趋势。数值模拟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农业生产性服务质量控制契约是可行的。据此,在农业生产环节外包中,服务主体和农户可以通过服务质量控制契约,以减小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服务主体采取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以及农户"过度监督"的双边道德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020年03期 v.19;No.87 288-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1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王善高;许昭;刘吉双;
利用2012—2017年江苏省物价局调研的微观农户数据,以三大主粮之首的稻谷为例,实证分析稻谷种植收入性补贴对不同规模农户稻谷种植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江苏稻谷种植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927,处在相对较高水平;在时间上,江苏稻谷种植技术效率出现略微下降的趋势;在空间上,江苏稻谷种植技术效率呈现出苏北、苏中、苏南依次递减的趋势。(2)稻谷种植收入性补贴对稻谷种植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规模差异。在(0,0.20)hm~2和[0.67,+∞)hm~2上,稻谷种植收入性补贴对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而在[0.20,0.33)hm~2和[0.33,0.67)hm~2上,稻谷种植收入性补贴对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粮食收入性补贴政策更好的实施。
2020年03期 v.19;No.87 297-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下载次数:9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杨进;张文文;邢博文;
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事关小农户切身利益和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长远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在当前中国农业发展背景下,小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如何提升小农户收入水平以突破城乡收入差距过大问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失的背景下"谁来种地"问题,逐渐成为小农户生产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截至2017年底,土地经营规模在3.33公顷以上的农户仅占中国总农户数的1.5%,这也表明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农业发展仍然要立足于小农户的生产模式。在不改变小农户生产的基础上,实行"纵向一体化"生产,构建形成以政府主导、市场主导、行业主导、合作主导的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能够有效克服小农户生产的困境,促进小农户生产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2020年03期 v.19;No.87 307-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6K] [下载次数:1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王颜齐;史修艺;
基于黑龙江省大豆合作社的面板数据,利用SFA-Tobit模型的两阶段法,测算组织化小农户的经营效率,并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例,分析市场化介入对组织化小农户经营效率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1)农业市场化可以在适度农业组织化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衔接效率;(2)研究区域组织化小农户的平均经营效率为0.790,农业市场化介入正向影响组织化小农户的经营效率,其中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组织化小农户经营效率的提升效果较为明显。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当推动小农户在适度组织化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农业市场化衔接方式,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2020年03期 v.19;No.87 314-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下载次数:1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王阳;漆雁斌;
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农户数据,利用异质性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HSFA)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在"潜在结果框架"下实证检验农业生产经营中的正规信贷约束对种植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正规信贷约束对种植业技术效率有稳健的负面影响;在忽略样本选择偏差的情况下,受正规贷信贷约束农户的技术效率比不受正规信贷约束的农户平均低11%;采用不同匹配方法消除样本选择偏差后,正规信贷约束显著拉低种植业技术效率7%~8%,但忽视选择性偏差会高估正规信贷约束的不利影响。由此,提出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农村信贷产品与服务、提高农户金融知识水平等政策建议。
2020年03期 v.19;No.87 324-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6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邱婷;
基于鲁西南农村的田野调研,以历史分析为起点,全面考察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经济、社会的互动过程,由此概括出当地小养殖户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路径,即以家庭为核心的"双重"经营模式。这一发展模式下,家庭发展潜能和农业产业发展活力皆得以激发,但就农业产业的扩大化发展而言,仍面临着多重困境,包括生产分工与收益有限、协商协作与交易成本过大、家庭经营的内卷化以及一体化发展难以有效推进等。养殖产业化的持续发展须在目前家庭经营基础上,从政策支持、产业与产品结构优化、农民合作组织统筹以及优化产业合作经营等方面拓展空间。
2020年03期 v.19;No.87 33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徐秀英;石道金;朱臻;符椒燕;
基于浙江山区369户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农户非农就业及林地转出决策行为状况,并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农户非农就业对林地转出决策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样本地区农户非农就业水平较高,但非农就业稳定性程度不高,非农就业距离较近。农户非农就业时间比例均值达66.45%;有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户非农就业平均年数均值为10.77年,固定工资收入者比例均值为30.54%,非农就业平均距离均值为57.25千米。(2)农户林地转出意愿不强,愿意转出林地的规模较小;愿意转出林地的农户占总样本农户的30.89%,愿意转出林地的农户户均愿意转出林地面积1.37公顷。(3)非农就业水平、非农就业稳定性及非农就业距离均对农户是否愿意转出林地及愿意转出林地规模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提出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创造农民进入城市就业的条件、增强非农就业稳定性的建议。
2020年03期 v.19;No.87 342-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7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廖冰;张智光;
从林业产业与森林生态互利共生视角定义林业生态安全内涵,以中国三大林区为例,利用2007—2017年统计数据,对林业生态安全"指标-指数"耦合与"指数-指标"解耦进行测度。首先,通过PSIR-SEM相结合方法确定林业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其次,构建林业生态安全Lotka-Volterra模型,并由指标及其权重依次测算林业生态安全基本指数、竞争指数、受力指数、共生度指数,据此判定其所处等级,实现"指标-指数"耦合;最后,根据耦合结果回溯具体指标,以找出林业生态安全问题根源,实现"指数-指标"解耦。结果表明:①林业生态安全要依赖于林业产业与森林生态的协同发展而不能偏废其一;②东北-内蒙古林区、西南林区处于林业生态安全预警状态而南方集体林区已进入林业生态安全状态,但林业生态安全水平不高;③林区林业生态安全问题的根源在于林区森林资源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生态优势。
2020年03期 v.19;No.87 352-3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下载次数:7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胡卫卫;于水;杨杨;
资源型贫困村庄治理是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模式选择影响到精准脱贫的"最后一公里"。以资源型P村的贫困治理为研究个案,通过"解刨麻雀"的方式系统阐述乡村刚性治理模式和资源"挤压效应"之间的逻辑关联,为乡村柔性治理的学术出场提供学理辩护。精英俘获与资本掠夺、供需脱节与项目孤岛、内源式微与扶贫致贫、法治弱化与职业倦怠等"治理型贫困"问题的发生构成乡村刚性治理失灵的现实形态,乡村柔性治理因其内在价值的前瞻性成为化解资源型贫困村庄刚性治理失灵的策略选择。以政治系统论为理论分析工具,尝试建构乡村柔性治理的政治系统结构模型并以"内生性培育"为切入点探讨资源型贫困村庄治理模式转换的实现路径,以期为乡村发展中"资源诅咒"和"治理失灵"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
2020年03期 v.19;No.87 371-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10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刘小春;张果;谭小龙;李婵;
基于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660份农村居民调查数据,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农村居民养老服务供需形成机理,得出直接影响农村居民养老服务选择的供需因素,以获取实现养老服务供需均衡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主体特征、养老服务机构的环境和服务质量均不同程度地对农村居民养老服务选择意愿直接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另外,政府的行为和农村居民的社会网络也会通过直接影响其他供需方因素进而不同程度地间接影响农村居民对养老服务选择意愿。为此,提出深化养老服务理念,加大农村养老服务建设投入,引进专业化人才,提供全面且高质量的养老服务等政策建议。
2020年03期 v.19;No.87 379-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下载次数:2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王志强;王一凡;
绿色金融是联结金融机构与绿色发展的"润滑剂"和"助力器",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梳理绿色金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及其相互作用基础上,提出绿色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在于:社会公众、企业和国家层面加速引导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优化,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基于此,提出绿色金融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对策。
2020年03期 v.19;No.87 38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8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