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岚岚;孔荣;
立足创业农民,构建创新能力中介作用下社会网络和风险偏好影响农民创新绩效的理论框架,并依据陕西省463份创业农民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探究社会网络、风险偏好对农民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路径。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及风险偏好均可通过增强农民创新能力显著正向影响其创新绩效,外部社会网络对个体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影响均大于内在风险偏好的影响,且社会网络亦可通过提升农民风险偏好水平显著正向影响其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提高农民创新能力可显著改善其创新绩效。研究还证实,创新能力在社会网络、风险偏好影响农民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均发挥完全中介作用,风险偏好在社会网络影响农民创新能力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议从完善农民创新支持政策设计、优化农民社会网络体系、培育农民企业家特质等方面着力提升农民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
2020年02期 v.19;No.86 13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20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张正岩;王志刚;郑适;
2016年后,在"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政策实施背景下,饲料及畜牧产业得到快速复苏与成长,并开始积极调整自己的采购行为。基于135份调查问卷,通过带罚函数的二元Logistic模型,解决模型因小样本和分离现象而导致的无法迭代的问题,并实证分析新政策下影响企业改变采购行为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58.519%的加工企业受利润的驱使改变玉米采购行为,即从过去主要采纳国外玉米逐渐转变为较多地采购国内玉米;主营畜牧养殖业、对新政策的了解程度、采购渠道显著正向影响企业采购行为的改变;采购过玉米替代品、享受到新政策的补贴与采购成本也对企业改变采购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最后,提出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积极推广政策实施以及通过多种方式拓宽玉米购销渠道等政策建议。
2020年02期 v.19;No.86 142-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明文;王振华;张广胜;
要实现粮食生产要素配置结构性的有效调整,追求"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技术的作用不言而喻。基于1995—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到农业政策与粮食生产技术选择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进一步通过空间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业政策对技术选择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省级粮食生产技术选择指数按功能区不同呈现依次递减的规律,且表现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技术选择指数存在差异,粮食主销区内部差异尤为明显;农业政策能够提升粮食生产的技术选择指数,造成地区技术选择与要素禀赋的偏离,导致粮食生产倾向于采取"赶超型"战略。基于此,建议政府应优化农业政策投入结构、促进地区农业技术与要素禀赋相匹配,实现地区间粮食生产协同发展。
2020年02期 v.19;No.86 15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1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钟文晶;陈婷;许艳婷;
农业"走出去"对于缓解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促进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从心理距离的主体行为研究视角探讨我国企业对外农业直接投资区位决策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1)总体来说,心理距离对中国企业在东道国农业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文化距离对中国企业在东道国农业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地理距离的影响不显著;(3)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金额和作物生产指数对中国企业选择农业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得到的启示是,我国企业对外农业直接投资区位决策要重视心理距离,尤其是文化距离的影响,应成为重要考量;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或者信息披露以"助推"企业对外农业直接投资区位决策效率。
2020年02期 v.19;No.86 161-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9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金铃;王建英;刘西川;
农户需求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发育的前提条件。基于湖北省693个水稻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以低劳动强度、低技术含量的稻谷晾晒环节为例,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晾晒环节的成本收益分析结果表明,农户自行晾晒稻谷获取的干湿谷差价,占稻谷销售总收益的2.41%~14.05%,劳动力成本占晾晒收益的22.28%~106.94%。Probit和Tobit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本村晾晒环节的家庭用工量增加与本县非农务工的工资水平上升,均能显著提高农户出售湿谷的概率和重量占比。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环节的劳动强度大或技术含量高,不是农户产生农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必要条件,即使对于低劳动强度、低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也会促使无力购买大型农业机械的小规模农户放弃自行操作这些生产环节,将生产收益让渡给专业化服务组织,进而从需求端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发育。
2020年02期 v.19;No.86 171-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10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许晟;邵云云;徐梅珍;黄以胜;
新生代农民创业正成为减贫脱贫的活力新引擎和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力量。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究政府支持、家庭支持等创业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687份新生代农民创业者和潜在创业者问卷的统计分析显示:政府支持、家庭支持均对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行为正向影响;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在政府支持、家庭支持与创业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其中介作用受创业者知识整合能力、人际政治技能创业特质的调节有所不同,创业者的知识整合能力与人际政治技能愈强,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愈强,进而政府支持、家庭支持对创业行为的间接影响也就愈强,反之则愈弱。为此建议,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行为既要完善政府支持政策的配套,更要注重家庭支持情感的维系。
2020年02期 v.19;No.86 181-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17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李世祥;李丽娟;
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持久性以及农村能源基础设施严重短缺,中国农村地区的能源贫困问题非常突出。采用国际通行的能源发展指数来衡量中国农村地区的能源贫困程度,分析地区之间存在的能源贫困程度差异,并从经济发展、区域环境、农户自身3个维度选取影响因素指标,借助Tobit模型找出影响农村能源贫困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村能源贫困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农村能源贫困程度最低,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为严重,东北地区最为严重;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能源价格、能源基础设施水平以及生物资源丰度是影响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对此,建议从设立农村能源贫困扶助基金、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因地制宜开发新能源、能源贫困家庭享受用能优惠等方面完善政策。
2020年02期 v.19;No.86 210-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2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冯华超;
采用Ologit模型,基于5省10县1 253个样本的调查,考察不同类型农户在新农保减贫作用评价上的差异。研究发现:第一,农民对新农保的减贫作用评价不高,认为"作用较大"的比例不超过三分之一;第二,不同类型的农户对新农保的减贫作用评价具有较大差异,纯农户的评价最高、兼业户次之,非农户最低,在使用替代变量进行估计后,这一结论具有稳健性;第三,对新农保了解程度越高,愿意提升缴费档次的农民,对新农保的减贫作用评价更高;第四,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对新农保的减贫作用评价较低,但中部与西部农民的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建议适度提高基础养老金的给予标准,提高对农民选择较高档次缴费的补贴或激励。
2020年02期 v.19;No.86 218-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1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