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410070

农业经济

  • 社会网络、风险偏好与创业农民创新绩效研究——基于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分析

    苏岚岚;孔荣;

    立足创业农民,构建创新能力中介作用下社会网络和风险偏好影响农民创新绩效的理论框架,并依据陕西省463份创业农民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探究社会网络、风险偏好对农民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路径。结果表明:社会网络及风险偏好均可通过增强农民创新能力显著正向影响其创新绩效,外部社会网络对个体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影响均大于内在风险偏好的影响,且社会网络亦可通过提升农民风险偏好水平显著正向影响其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提高农民创新能力可显著改善其创新绩效。研究还证实,创新能力在社会网络、风险偏好影响农民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均发挥完全中介作用,风险偏好在社会网络影响农民创新能力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议从完善农民创新支持政策设计、优化农民社会网络体系、培育农民企业家特质等方面着力提升农民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

    2020年02期 v.19;No.86 13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下载次数:19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2 ]
  • “市场化收购”加“补贴”背景下企业玉米采购行为研究——基于全国6省市135份加工与养殖企业的问卷调查

    张正岩;王志刚;郑适;

    2016年后,在"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政策实施背景下,饲料及畜牧产业得到快速复苏与成长,并开始积极调整自己的采购行为。基于135份调查问卷,通过带罚函数的二元Logistic模型,解决模型因小样本和分离现象而导致的无法迭代的问题,并实证分析新政策下影响企业改变采购行为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58.519%的加工企业受利润的驱使改变玉米采购行为,即从过去主要采纳国外玉米逐渐转变为较多地采购国内玉米;主营畜牧养殖业、对新政策的了解程度、采购渠道显著正向影响企业采购行为的改变;采购过玉米替代品、享受到新政策的补贴与采购成本也对企业改变采购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最后,提出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积极推广政策实施以及通过多种方式拓宽玉米购销渠道等政策建议。

    2020年02期 v.19;No.86 142-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农业政策对粮食生产技术选择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

    李明文;王振华;张广胜;

    要实现粮食生产要素配置结构性的有效调整,追求"量变"基础上的"质变",技术的作用不言而喻。基于1995—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到农业政策与粮食生产技术选择存在因果关系的结论,进一步通过空间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业政策对技术选择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省级粮食生产技术选择指数按功能区不同呈现依次递减的规律,且表现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技术选择指数存在差异,粮食主销区内部差异尤为明显;农业政策能够提升粮食生产的技术选择指数,造成地区技术选择与要素禀赋的偏离,导致粮食生产倾向于采取"赶超型"战略。基于此,建议政府应优化农业政策投入结构、促进地区农业技术与要素禀赋相匹配,实现地区间粮食生产协同发展。

    2020年02期 v.19;No.86 15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下载次数:10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 ]
  • 心理距离与中国对外农业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钟文晶;陈婷;许艳婷;

    农业"走出去"对于缓解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促进农业对外直接投资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从心理距离的主体行为研究视角探讨我国企业对外农业直接投资区位决策的影响机制,并通过实证检验发现:(1)总体来说,心理距离对中国企业在东道国农业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2)文化距离对中国企业在东道国农业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地理距离的影响不显著;(3)东道国的农产品出口金额和作物生产指数对中国企业选择农业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得到的启示是,我国企业对外农业直接投资区位决策要重视心理距离,尤其是文化距离的影响,应成为重要考量;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或者信息披露以"助推"企业对外农业直接投资区位决策效率。

    2020年02期 v.19;No.86 161-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5K]
    [下载次数:8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 ]
  • 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农机社会化服务需求——以低劳动强度、低技术含量的稻谷晾晒环节为例

    金铃;王建英;刘西川;

    农户需求是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发育的前提条件。基于湖北省693个水稻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以低劳动强度、低技术含量的稻谷晾晒环节为例,分析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晾晒环节的成本收益分析结果表明,农户自行晾晒稻谷获取的干湿谷差价,占稻谷销售总收益的2.41%~14.05%,劳动力成本占晾晒收益的22.28%~106.94%。Probit和Tobit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本村晾晒环节的家庭用工量增加与本县非农务工的工资水平上升,均能显著提高农户出售湿谷的概率和重量占比。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环节的劳动强度大或技术含量高,不是农户产生农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必要条件,即使对于低劳动强度、低技术含量的生产环节,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也会促使无力购买大型农业机械的小规模农户放弃自行操作这些生产环节,将生产收益让渡给专业化服务组织,进而从需求端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发育。

    2020年02期 v.19;No.86 171-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9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 ]
  • 政府支持、家庭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许晟;邵云云;徐梅珍;黄以胜;

    新生代农民创业正成为减贫脱贫的活力新引擎和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力量。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究政府支持、家庭支持等创业环境对新生代农民创业行为的影响机制,通过687份新生代农民创业者和潜在创业者问卷的统计分析显示:政府支持、家庭支持均对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行为正向影响;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在政府支持、家庭支持与创业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其中介作用受创业者知识整合能力、人际政治技能创业特质的调节有所不同,创业者的知识整合能力与人际政治技能愈强,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愈强,进而政府支持、家庭支持对创业行为的间接影响也就愈强,反之则愈弱。为此建议,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行为既要完善政府支持政策的配套,更要注重家庭支持情感的维系。

    2020年02期 v.19;No.86 181-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1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2 ]

林业经济

  • 重点国有林区劳动力就业及其家庭福利效应研究

    朱洪革;付玉竹;张少鹏;

    基于重点国有林区2 132户家庭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模糊评价法测算林区家庭福利的基本情况,并运用线性回归模型与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劳动力就业类型对家庭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成员在森工林业局工作比例对其家庭福利的影响呈显著负相关;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与家庭有在其他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成员与家庭福利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家庭中是否有外出打工的成员与家庭福利不相关。此外,分位数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林区劳动力就业类型对其家庭福利针对不同福利水平分位点具有异质性影响。因此,建议森工林业局政府积极提倡林区劳动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丰富劳动力就业形式。

    2020年02期 v.19;No.86 190-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土地经济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的收入差异——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的研究

    马林靖;郭彩梅;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比较分析失地农民不同就业状态的收入差异。结果发现:自雇型非正规就业对失地农民的收入促进效果明显高于正规就业以及无业,而受雇型非正规就业收入则要低于正规就业,但显著高于无业人群。据此,建议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失地农民特别是未就业人群选择非正规就业,引导具有启动资金、有能力的失地农民选择自雇型非正规就业,从而尽最大可能实现失地农民就业,实现就业成功转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2020年02期 v.19;No.86 200-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下载次数:10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3 ]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 中国农村能源贫困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李世祥;李丽娟;

    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持久性以及农村能源基础设施严重短缺,中国农村地区的能源贫困问题非常突出。采用国际通行的能源发展指数来衡量中国农村地区的能源贫困程度,分析地区之间存在的能源贫困程度差异,并从经济发展、区域环境、农户自身3个维度选取影响因素指标,借助Tobit模型找出影响农村能源贫困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村能源贫困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其中东部地区农村能源贫困程度最低,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为严重,东北地区最为严重;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能源价格、能源基础设施水平以及生物资源丰度是影响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对此,建议从设立农村能源贫困扶助基金、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因地制宜开发新能源、能源贫困家庭享受用能优惠等方面完善政策。

    2020年02期 v.19;No.86 210-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20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3 ]
  • 农民分化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减贫作用评价——基于5省10县1253个样本的实证分析

    冯华超;

    采用Ologit模型,基于5省10县1 253个样本的调查,考察不同类型农户在新农保减贫作用评价上的差异。研究发现:第一,农民对新农保的减贫作用评价不高,认为"作用较大"的比例不超过三分之一;第二,不同类型的农户对新农保的减贫作用评价具有较大差异,纯农户的评价最高、兼业户次之,非农户最低,在使用替代变量进行估计后,这一结论具有稳健性;第三,对新农保了解程度越高,愿意提升缴费档次的农民,对新农保的减贫作用评价更高;第四,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对新农保的减贫作用评价较低,但中部与西部农民的评价不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建议适度提高基础养老金的给予标准,提高对农民选择较高档次缴费的补贴或激励。

    2020年02期 v.19;No.86 218-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10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 ]

农村社会

  • 家庭劳动、家庭结构与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基于CHNS的面板数据分析

    苏群;李潇;常雪;

    利用中国健康和营养(CHNS)调查数据库2009、2011和2015年的数据,采用面板Probit模型和面板OLS回归模型,探讨以儿童照料和家务劳动为主的家庭劳动以及不同家庭结构对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决策和市场劳动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务劳动和儿童照料会显著抑制女性的劳动参与并减少她们的市场劳动时间;与公婆同住的主干家庭结构会促进女性的劳动参与,但对女性市场劳动时间没有显著影响;丈夫参与市场劳动会激励已婚女性参与市场劳动,但对女性市场劳动时间是负向影响。此外,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人力资本因素都对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和市场时间产生影响。

    2020年02期 v.19;No.86 227-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0K]
    [下载次数:2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2 ]
  • 社会性中介:农民与市场的链接机制——基于郫都区D村经纪人经济行为的考察

    王秋月;

    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新农业生产形成具有市场层级的地方性大市场,而经营性小农户在对接这一大市场过程中存在困境,田间地头这种地域性小市场成为经营性小农户完成农产品交易的初级市场。在地域性小市场中,以本地经纪人为主的社会性中介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保护小农户的利益方面相比其他经济性中介取得更好的效果。本地经纪人与经营性小农户搭对子保证农产品销售;对农产品价格予以适当保护;协助树立品牌提升农产品价值,实现小农户农产品的市场化过程且适当保护小农户利益。社会性中介发挥作用的基础及其能力来源于熟人社会的作用机制:熟人社会中高密度的社会关系网络具有组织弹性,降低其与经营性小农户打交道的交易成本;并且将农产品市场的代理风险和交易风险约束在村庄内部伦理道德和村庄规范的框架之内;社会性中介是经营性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适当选择。

    2020年02期 v.19;No.86 235-243+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下载次数: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乡村治理

  • 乡村发展与农民工务工地选择——基于HLM模型的分析

    任义科;赵素敏;杜海峰;

    新时代乡村发展水平对农民工务工地选择的影响至关重要,基于山西省63个村505位农民工调查数据,采用HLM模型,分析乡村发展和个人层面单一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农民工务工地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乡村层面,有粮仓、企业数量较多的乡村往往更能吸引农民工就近择业;乡村与个人层变量间交互效应表现为,乡村发展较好,男性、在婚、高学历、配偶与子女随迁的农民工更可能就近务工。因此,加快推进乡村发展是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流动的重要举措。研究结论对把握农民工流动规律,促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效结合具有理论价值与政策启示。

    2020年02期 v.19;No.86 244-2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2K]
    [下载次数:9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信任合作还是规范约束:谁更影响公众参与环境治理?

    张航;邢敏慧;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作为一种集体行动,需要内外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才能避免"公地悲剧"。结合OLS回归将内部因素中的信任合作和外部因素中的规范约束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探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意愿与行为的影响机制及其作用大小,进一步分析内外因素之间的内在作用逻辑和路径,最后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规范约束对公众环境治理参与意愿与行为均具有积极影响;信任合作对公众环境治理参与意愿产生正向作用,对参与行为不发挥显著影响;根据优势权重可知规范约束作用更为显著。根据信任合作的调节效应检验得出,正式规范在制度信任与公众环境治理参与行为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说明信任作用有效发挥需基于一定的规范约束。基于此,调动公众环境治理参与积极性应加强信任合作机制、发挥群体规范的规制效应、正确认识信任合作和规范约束的作用和定位,内外联动实现环境治理多元协同。

    2020年02期 v.19;No.86 252-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7K]
    [下载次数:10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