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惠;王静;
针对农村金融联结模式下农户信用水平低融资难的问题,利用小世界网络定义典型农村金融联结的"银行+合作社+农户"的箱型结构融资模式,采用生态学中修正BS模型对末位淘汰机制对农户信用的作用进行建模,通过模拟仿真和实际案例网络的演化结果分析末位淘汰机制对于农户信用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1)末位淘汰机制对于BCP金融联结模式下的农户整体信用水平有一定的提高效果,但作用力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需要其他措施辅助;2)随着合作社规模的增加,农户整体信用水平增长的速度也有所减缓,但稳定性提高;3)农户整体信用水平随关联成员数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存在一个局部最优关联成员数。
2019年06期 v.18;No.84 717-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梁杰;高强;李宪宝;
选取山东省1993—2016年的相关数据,采用VEC矢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农村产业结构、农村金融与农村人力资本的内在逻辑关系。结果表明:(1)山东省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村金融、农村人力资本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修正机制。农村金融与农村人力资本长期内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偏离均衡关系时各变量将以不同的方向和速度向长期均衡状态修正。(2)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村金融在短期内呈现出微弱的互相牵制滞后效应。农村金融机构"在商言商"的市场属性使其在缺乏产业支撑时会降低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意愿,进而导致农村产业发展面临严峻资金约束,制约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村人力资本在短期内呈现出显著的互相促进滞后效应。政府政策"公共服务性"保证山东省农村人力资本要素稳定投入,进而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与农村人力资本的良性互动发展。(4)实现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等要素对农村产业结构的作用最大化,既需要农村产业与各要素的有效耦合,又需要政府部门保障要素供给的制度性安排。
2019年06期 v.18;No.84 725-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2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高越;侯在坤;
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模型,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分析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效应和分配效应。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生活基础设施对中部地区的收入增长效应最为显著,而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生产性基础设施对东部地区影响最为显著,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影响最小;研究还发现,农村基础设施对低收入农民的影响显著高于高收入农民,收入较低的群体从农村基础设施中获益更多,这意味着农村基础设施具有收入分配效应,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农村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在增加农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改善农村收入不均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2019年06期 v.18;No.84 73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K] [下载次数:2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7 ] |[阅读次数:0 ] - 胡扬名;李涛;
为克服传统三阶段DEA模型在处理跨年面板数据时面临的异质性前沿面以及由此带来的SFA估计困境,借鉴改进的面板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2—2016年城乡居保制度的运行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我国城乡居保制度的运行效率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但仍存在一定的效率提升空间;2)从环境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城镇化水平和地方财政支出水平会显著促进城乡居保制度运行效率的提升;3)从区域角度来看,我国城乡居保制度的运行效率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呈现出东部>西部>中部的格局。基于此,提出各地区应根据自身问题实施差异化的效率提升策略、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水平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2019年06期 v.18;No.84 742-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1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0 ] - 邹晓娟;梁媛媛;周晓兰;
教育培训是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也是一项重要的后扶项目。基于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教育培训调查数据,利用PCA和PLS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移民参与教育培训的"意愿"及"行为"存在相背离现象,培训需求意愿的高低并不与其培训实际行为表现出一致性,而他人对培训经历的满意度、对培训资源分配公平性、政府重视培训、政府投入培训大小等因素的感知是水库移民参与教育培训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提出:在今后的大中型水库移民教育培训参与行为的分析、教育培训设计、激励政策制定和实施时,应明确区分移民的培训意愿和实际参与行为,强调移民对培训供给服务质量的感知,注重发挥示范效应,提高移民参与培训的自我效能感,遵循从"实用-原理"、"易-难"的原则,以增强其参加培训实现预期目标的信心。
2019年06期 v.18;No.84 752-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9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永强;王珧;田媛;
都市农业作为城市领域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将传统农业单一的生产模式转向多功能化发展,是生态文明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中国都市农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分析都市农业驱动城乡融合发展内在机理,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三个国家都市农业促进城乡融合的模式经验,总结中国推进和完善都市农业建设的启示:应考虑地区差异性,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业;要注重农业科技的投入,促进现代化和产业化生产;都市农业需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得到相关政策支持。都市农业对于促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19年06期 v.18;No.84 760-7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1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高翔;
基于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5)数据,实证分析民族地区农户支出型贫困的现实图景、类型样态与生成机理。结果表明:1)从区域差异来看,民族地区无论是在整体上的支出型贫困还是因病、因教、因人情支出型贫困的占比均高于非民族地区;2)就省际差异而言,青海、广西、西藏是农户支出型贫困较为严重的三个省份;3)回归结果显示,民族地区农户陷入支出型贫困的可能性比非民族地区农户要高,这在各类支出型贫困中均有体现。家庭层面、社会保障变量是解释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农户陷入支出型贫困差异的重要原因。基于此,提出具体建议以实现民族地区农户支出型贫困的精准治理。
2019年06期 v.18;No.84 803-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晓园;汤艳;
如何破解并阻断返贫风险对于巩固脱贫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1979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返贫文献进行词频分析,将我国返贫研究分为以农村救济式扶贫研究为主、以农村开发式扶贫研究为主和以农村精准脱贫研究为主3个阶段。研究表明:40年我国返贫研究呈现六大特征:文献呈波动上升趋势;研究者以西部最多,东部次之;研究主题聚集于主体、政策、产业和生态4个关键词;学科视角以经济管理为主;研究对象以政府和返贫户为主;研究方法多样以案例和量化分析为主。最后从深化返贫前因、返贫防治和预警机制、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互联网赋能返贫和加强返贫交叉学科等方面提出返贫研究的未来趋势。
2019年06期 v.18;No.84 812-8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24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 - 贺一松;王小雄;贺雨昕;段祖青;曾国生;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重构公共文化空间、促进乡村文化再造,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性问题。以村落祠堂为典型的农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农村悠久的文化传统,不仅是村落特殊的文化标识,同时是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平台。随着历史变迁,农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从社会内涵、社会功能到时代价值相应发生演变。以江西省莲花县为例,其兴修祠堂之风始于唐宋,兴于明清,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衰落之后,如今又有复兴之势。当代"盛世修祠",既要看到其积极的时代功能,同时要关注现象之后的文化隐忧。重构农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需要建立政府引导机制、完善民间自治机制、创新传统功能的发展机制。
2019年06期 v.18;No.84 822-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5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