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超;罗明忠;张苇锟;
贫困是制约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扶贫政策直接关系到贫困问题的解决。对70年来新中国扶贫情况和政策演变历程展开分析,探索扶贫政策优化方向和路径。研究发现:70年来,新中国贫困人数和发生率均呈先增后减趋势,中国扶贫资金增长趋势明显,在财政支出占比阶段性增减交替,贫困区域分布不均衡,深度贫困地区如期脱贫困难;按照不同时期政策特点,中国扶贫政策演变过程可划分为救济式扶贫阶段,体制改革下大范围扶贫阶段,开发式扶贫阶段,综合开发式阶段,多元性、可持续发展阶段和精准扶贫阶段等6个阶段;在扶贫政策演变过程中,扶贫开发逐步实现了从政府意识到国家意志转变,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参与的内生导向转变;扶贫政策在扶贫理念、政策创新和体系完善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因此,扶贫理念应从消除绝对贫困向消除相对贫困转变,构建动态脱贫机制;推进扶贫政策与农村发展政策融合;建立口径一致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扶贫主体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参与转变,发挥各类主体作用。
2019年03期 v.18;No.81 283-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下载次数:26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于福波;张应良;
在乡村振兴战略时代背景下,"三变"改革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机制-行动"分析框架,结合实地调查和所掌握资料,对"三变"改革产生的制度渊源、动因和实施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发现:"三变"并非起源于较为发达的城郊地区,而是发源于较为落后的贫困山区。"三变"改革从一种模式上升为制度变革,根源在于资本下乡对原有的乡村治理结构及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营制度造成了冲击,并对其进行了重塑,属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制度变迁过程。另外,政府在推广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政绩导向,由此可能引发政策风险,对"私人投资"和农民造成"双挤出"效应,且加剧了农村产业组织的虚化程度。最后建议在"三变"改革政策的推广过程中,着力构建以农民为中心的主动协商型"三变"改革模式。
2019年03期 v.18;No.81 293-3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9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戴盼倩;姚冠新;徐静;
基于产业关联理论指出农产品电商发展会倒逼农业转型升级,并从技术革命、人力资本积累与规模经营3个角度进一步分析倒逼效应的发生机制。基于此,结合我国2010—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与测量。结果表明:农产品电商对农业转型升级的倒逼效应显著但力度偏小;农业转型升级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调整过程;当前主导我国农业发展的要素禀赋结构在变迁。
2019年03期 v.18;No.81 302-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18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赵玉;严武;
构建反映粮食种植面积变化的动态模型,将2004—2016年31个省区按照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进行样本分组,运用面板联立方程分析价格、风险、成本和需求等市场因素对粮食种植面积的影响。研究表明,主产区粮食生产价格无法对粮食种植面积的变化作出响应,粮食种植面积也没有对价格波动作出正确响应,市场机制尚无法有效发挥对主产区粮食种植行为的调节作用。在受到外部冲击后,市场自发的调节会导致主产区粮食生产价格和粮食种植面积偏离均衡状态。非主产区粮食市场机制更加完善,在受到外部冲击后,市场自发的调节可以使粮食生产价格和粮食种植面积恢复到均衡状态。最后提出应从完善主产区市场机制和保障粮农收益两方面推进粮食供给侧改革。
2019年03期 v.18;No.81 313-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7K] [下载次数: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马凤才;张仕颖;
虽然转基因食品已通过商业化运作进入到人们的日常消费,但是关于转基因食品的争议却从未消失,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的风险仍有疑问,这些疑问增加了购买的不确定性。利用黑龙江省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感知风险、涉入程度对消费者转基因大豆油购买意愿的影响发现:消费者对转基因大豆油的健康风险、后代风险、功能风险、个体心理风险、社会外在影响风险对其购买意愿存在显著负向影响;消费者产品涉入程度、购买涉入程度对转基因大豆油购买意愿影响不显著;消费者的涉入程度通过感知风险间接影响转基因大豆油购买意愿;不同人口特征变量的消费者的感知风险、涉入程度、购买意愿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2019年03期 v.18;No.81 325-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6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郭如良;刘子玉;肖嘉琳;翁贞林;
新型职业农民是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有助于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根据江西省556位"一村一大"农民学员的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社会资本与政策认知对"一村一大"农民学员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家庭人口留村比例"和"常联系朋友个数"表征的关系资本与政策认知对"一村一大"农民学员的职业化意愿有显著正影响,而社会资本中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对"一村一大"农民学员职业化意愿的影响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为此,政府部门在采取措施引导"一村一大"农民学员成为新型职业化农民时,应重视社会资本和政策认知的影响,以更好地发挥"一村一大"农民学员在乡村振兴中的推动作用。
2019年03期 v.18;No.81 337-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1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王鹏程;王玉斌;
乡村管理服务型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有力支撑。基于实地调研及对重要国家政策文件的梳理,分析乡村管理服务型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路径和可改进的对策意见。研究发现,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乡村管理服务型人才培养方面有较大的改善,但乡村管理服务型人才振兴还存在管理方式陈旧、技能水平不足和福利待遇较差等现实困境。提出应不断完善政府制度安排、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及提升人才自身综合素质,三者彼此约束和激励相容,从而形成合力,以实现乡村管理服务型人才的振兴。
2019年03期 v.18;No.81 407-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18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徐顽强;王文彬;
着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理应协同思考农村空心化治理和社区建设问题。当前,二者共同面临着农村经济发展迟滞、社会建设受阻、资源浪费严重和乡土文化衰落的困境与挑战。基于农村发展实际,可以精准识别治理农村空心化和社区建设的融合基石,治理农村空心化可为社区建设提供良好机遇,而开展社区建设也有助于消解农村空心化的不良效应。为此,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落地进程中,可制定出合并二者工作融合方案。既要整体性设计空心村的社区建设方案,并积极探索适宜的社区建设路径,也要不断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和丰富社区文化体系,助力农村空心化治理工作。
2019年03期 v.18;No.81 416-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2K] [下载次数:30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常洁;高文波;何鹏;
贫困村的旅游扶贫潜力评价,是实施乡村旅游减贫工程的重要依据。通过文献分析与整理,立足多维资本视角,从农户旅游生计资本、村域旅游地理资本、区域旅游帮扶资本3个维度探讨影响贫困村旅游减贫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用AHP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构建旅游减贫潜力综合评价模型。同时结合四川省小金县墨龙村为例进行分析,得出该贫困村旅游减贫潜力水平等级,并提出旅游减贫的策略性建议,以期为贫困村尺度的旅游减贫评价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2019年03期 v.18;No.81 424-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9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