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应恒;张蓬;严斌剑;
利用1998—2007年我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农业机械行业企业的数据,结合运用随机前沿分析(SFA)及倾向得分匹配(PSM)的方法实证分析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行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7年享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企业相比没有享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企业,其技术进步率显著下降;同时,实证表明2005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滞后效应较为明显,2006年和2007年政策滞后效应减弱。总体来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利于农机企业的技术创新。
2016年05期 v.15;No.65 48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5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陈秧分;李先德;
以2004—2013年我国三大主粮的分省统计数据为样本,运用广义熵指数与分项分解方法,研究粮食连年增产背景下我国粮食成本的变化特征与差异来源。结果发现:2004—2013年三大主粮的成本差异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但2009年以来三大作物的泰尔指数均明显增加,主产区的成本优势相对稳固;土地成本与人力成本增长尤为迅速,两者占总成本的比例上升了10个百分点,其中人力成本是三大作物成本差异最为主要的来源,土地成本、增产性投入与省工性投入、增产性投入分别是稻谷、小麦和玉米成本差异的重要来源;在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与务农机会成本攀升的背景下,省工性投入逐步替代劳动力投入将是基本趋势,因地制宜促进土地流转,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将是从农业供给侧化解当前"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困境的重要途径。
2016年05期 v.15;No.65 500-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聂正彦;燕彬;
基于甘肃省四市六县农户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研究老龄及非老龄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差异,并剖析人力资本特征及技术水平特征等对农户技术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劳动的产出弹性最低,土地的产出弹性高于其他要素的产出弹性;老龄农户的平均技术效率要高于非老龄农户,且更具稳定性;健康状况改善、农业新产品及技术的推广及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对不同类型农户技术效率提升产生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而租入土地、受教育水平提高及经营规模的扩大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非老龄农户的技术效率水平,老龄农户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效率损失。
2016年05期 v.15;No.65 507-514+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崔惠斌;庄丽娟;王楷洁;
荔枝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热带水果,但荔枝产业的科技贡献率一直较低,这严重影响产业发展和种植户收入的提高。为此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针对荔枝产业重点研发了种植管理的先进技术,以期通过产量优化带动收入的提高,因而有必要对其技术效应进行测算和评价。基于荔枝主产区种植户的调研数据,利用倾向值得分匹配的方法,对荔枝种植管理中先进技术采用的技术效应进行考察。实证发现,水肥一体化的技术效应最大,其次是间伐,高接换种的技术效应最小。整体来看,先进技术采用能对种植户收入增长产生正向改善效应。
2016年05期 v.15;No.65 515-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张明林;文丽情;
采用DEA-Tobit两步法来研究扶持政策对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效率的影响。第一步,运用CCR模型评估出决策单元的效率值。结果表明:大部分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处于规模递增阶段,企业纯技术效率和生产效率偏低。第二步,以生产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为因变量,以各扶持政策、绿色产品开发强度等为自变量,对相关变量取对数,建立回归模型。结果显示:(1)增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有利于提升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效率,但对纯技术效率影响效果不明显,劳动力生产要素制约了企业纯技术效率提升。(2)农业龙头企业"漂绿"动机致使其绿色食品开发程度与生产效率负相关。(3)绿色品牌补贴和生态基地补贴等专用扶持政策效应不明显,而贴息贷款和税收减免等通用性扶持政策有利于提升绿色食品农业龙头企业生产效率。
2016年05期 v.15;No.65 524-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9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李延敏;章敏;
参与农村金融联结改变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用风险状况,商业银行如何识别企业信用风险是金融联结实现的前提。研究发现KMV模型能够识别参与农村金融联结企业的信用风险,参与联结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取决于: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农户贷款的系统性风险水平。研究结论为评价金融联结中介的风险提供了新的思路,提高了商业银行参与农村联结的可操作性,以及农村金融联结的推广。
2016年05期 v.15;No.65 532-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李艳军;成盼;
从农资零售店顾客忠诚度评估的角度出发,将产品质量感知、服务质量感知、沟通质量感知和便利性感知作为自变量,农资零售店的赊销策略以及农户与农资零售商之间的人际关系作为调节变量,构建农资零售店顾客忠诚度研究模型,并基于对湖南省213位农户的调查资料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产品质量感知(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产品的质量、产品的价格等)、服务质量感知、沟通质量感知正向影响农资零售店顾客忠诚度,便利性感知对农资零售店顾客忠诚度的影响不显著,农资零售店的赊销策略和农资零售商与农户之间的人际关系对产品质量感知、服务质量感知、沟通质量感知与农资零售店顾客忠诚度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就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农资零售店如何进行忠诚度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2016年05期 v.15;No.65 539-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冯晓龙;刘明月;霍学喜;
气候变化给苹果产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适应气候变化已经成为稳定苹果种植户收入和保障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陕、甘、鲁、豫4个苹果主产省45个村苹果种植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从村域层面分析苹果种植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采用对收入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苹果种植户采用适应性行为的比例平均为69%,采用水平较高,但区域之间差异明显;苹果种植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和收入在空间上均存在明显的集聚关系;适应性行为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生产性收入的影响显著为正;生产要素、区域特征等变量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对收入也产生影响,但影响程度小于适应性行为。
2016年05期 v.15;No.65 570-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廖文梅;张广来;邱海兰;高雪萍;
矿产资源安全开发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结合物质流分析思想和可持续发展分析系统,从资源禀赋、环境保护、人力资本、经济基础和政策因素五个方面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DEA模型,以江西省11个地市为例,基于矿产资源安全视角下对2004—2013年的江西省各城市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有7个地市在2010—2013年内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最高值,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不同地区间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性较大,且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非正相关。最后基于矿产资源安全视角下,对如何提升江西省各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简要讨论。
2016年05期 v.15;No.65 579-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小春;李婵;朱红根;
利用江西省鄱阳湖区11个县(区)的1 009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对禁渔政策的响应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参加技能培训情况、农户类型、家庭收入水平、家庭耕地面积、农户对湿地生态功能了解程度、接受湿地补偿政策意愿、农户对村干部的信赖程度等因素对农户响应禁渔政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所在村距离乡镇政府远近、纯农业户数、是否获得过湿地补偿及重新获得满意工作的可能性等因素对农户响应禁渔政策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016年05期 v.15;No.65 586-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冯霞;刘新平;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是一对交互耦合的耗散结构体,时时进行物质、能量或信息等转化和交换,会引起两个系统熵变及耦合发展。作为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研究河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首先运用熵值法,计算出河南省2014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各自发展水平,然后运用象限图分类识别法划分两个系统的关系,并根据类型进行深入的剖析,最后提出不同地域在资源环境承载范围内发展城镇化的主要路径。研究表明:1全省18个地级市可划分为6种类型,其中城镇化严重超前1个,城镇化中度超前5个,城镇化轻微超前3个,城镇化轻微滞后2个,城镇化中度滞后6个,城镇化严重滞后1个;2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协同关系南北市际差异显著,呈现出梯度发展的特征;3豫西北城镇化发展超前现象值得警惕,豫东南城镇化发展速度需进一步加快。
2016年05期 v.15;No.65 595-6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