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454512

三农前沿

  • 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

    李周;

    <正>一、我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新形势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传统农业改造取得了显著进展,隐蔽失业这个传统农业最为显著的特征已经基本消失,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提高耕作强度增加农产品产量的做法已经式微。农业基础设施完整程度和物质技术装备水平逐渐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2%和6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谷物产量稳定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56%,农业增长对资源和要素的依赖性逐年降

    2016年01期 v.15;No.6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农业产业化理论

  • 农业产业化下农户借贷需求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三峡库区柑橘产业带农户的调查

    彭小兵;朱玲利;申云;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满足农业产业化下农户的借贷需求,基于三峡库区柑橘产业带的农户借贷需求调查数据,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重点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因素如何影响农户借贷需求强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有产业组织化的作用,农户的还款能力始终是其借贷与否的必要因素,农户收入越高,越能激发其借贷需求强度。农产品所获取的收益将直接影响到农户是否扩大经营规模和增加投入的积极性。农产品市场前景越好、销路越通畅,农户的借贷需求强度越高;而小规模经营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户的借贷需求强度。随着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和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农户的融资途径也不断增多,借贷需求的强度也会随之增强。

    2016年01期 v.15;No.61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多元化经营与家庭农场生产绩效——基于南京市的实证研究

    袁斌;谭涛;陈超;

    以家庭农场多元化经营为出发点,以2013年南京市家庭农场为样本,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模型分析多元化对家庭农场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多元化经营能够显著提升家庭农场经营绩效,而政府补贴亦对家庭农场绩效有正面提升作用。此外,土地流转面积、流转土地使用年限、农技人员数量及农业机械数量均对家庭农场绩效提升有显著影响。由此,应鼓励与引导家庭农场从事农业多元化经营,在增加财政补贴投入的同时,引导农户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2016年01期 v.15;No.61 1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7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林业经济

  • 林业企业利益相关者及其相关性分析

    贾卫国;彭翌峰;张璇;赵群;温作民;

    现代林业由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组成,具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一个多元、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在将林业产业划分成以营林为主的林业一产、以林木加工为主的林业二产和以销售服务为主的林业三产的基础上,从供需、企业、空间、价值4个维度建立利益相关者的识别方法,识别企业管理者、股东、员工,供应商、消费者,政府,社区、公众,环境,其他特殊利益相关者等为主要利益相关者,在调研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按4个维度分析各利益相关者与林业企业的相关性大小,为林业企业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及其内容确定奠定基础。

    2016年01期 v.15;No.61 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林业补贴对山区农户风险态度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浙江省的调查数据

    沈月琴;舒斌;朱臻;白江迪;刘红妍;

    林业补贴是发展林业的一项重要财政手段,而林业补贴能否影响农户的风险决策呢?基于2014年浙江省建德和开化92户农户调研数据,采用实验经济学方法测算农户风险态度即风险偏好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单因素分析法及序次Logit模型实证分析林业补贴对农户风险态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10%统计水平下,获得造林补贴农户处于高风险偏好程度的可能性是未获得造林补贴农户的2.46倍;相对于未获得抚育补贴农户,获得抚育补贴农户处于高风险偏好程度的可能性提高2.03倍。其他个体特征变量及家庭特征变量对农户的风险偏好程度均有影响。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借鉴。

    2016年01期 v.15;No.61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畜牧经济

  • 家禽不同日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的研究——以6省331个肉鸡养殖户为例

    黄泽颖;王济民;孙振;

    家禽在不同日龄面临不同的疫病威胁,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才能降低禽群的患病风险。为了解养殖户是否根据肉鸡不同日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收集6省331个肉鸡养殖户的调查问卷发现,虽然八成养殖户已经实行精准防疫,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养殖户缺乏执行积极性,防疫意识薄弱。Logit模型的结果表明,养殖户是否有外出打工经历、养殖规模、出栏肉鸡收购价、是否参加防疫培训、周边防疫技术服务便利性、地区因素等显著且正向影响他们在肉鸡的不同日龄采用相应防疫措施的行为。提倡规模化养殖、定期组织防疫培训以及推动防疫技术服务的便利性可能是提高养殖户科学饲养管理的有效途径。

    2016年01期 v.15;No.61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生猪养殖户质量安全生产行为测评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雅燕;付莲莲;

    基于江西254户样本调查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构建生猪养殖户质量安全生产行为测评体系。研究发现,生产管理对质量安全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养殖环境管理和投入品管理。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分析影响质量安全生产水平的因素,结果表明,户主文化程度、培训、法律认知、质量安全认知、购销组织要求、认证、政府监管等变量对养殖户质量安全生产有显著影响。为此,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和鼓励培训,提升养殖户安全生产认知和技能。

    2016年01期 v.15;No.61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农民工就业

  • 就业能力、就业稳定性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

    罗明忠;罗琦;刘恺;

    基于广东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就业能力、就业稳定性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上阐述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与其就业稳定性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就业能力对其城市融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稳定性对其城市融入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就业技能,经济融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起着关键作用。

    2016年01期 v.15;No.61 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农民“流动”与“留守”代际循环的困境与出路

    林寒;

    农民"流动"与"留守"的代际循环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武陵山片区Z村的实地经验表明:从儿童期的"留守"到青壮年期的"流动"再到老年期的"留守",一代代"留守者"与"流动者"都无法走出循环的困境;困境存在的原因有农村发展滞后、小城镇无"乐业"条件、大中城市无"安居"条件、社会保障制度的限制、农民自身能力的限制等等;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健全社会保障政策之际,还需重视社会工作的介入。

    2016年01期 v.15;No.61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农村社会发展

  •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的实践逻辑——基于广东省三个村的调查

    石敏;

    随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人口的流动,集体经济组织边界模糊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从基层社区的实践出发,调研广东汕头市信宁村、赤隆村和揭阳市梅兜村三个村,深入调查村民资格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从调查结果来看,"户口是否在农村、是否是农业户口和是否长期居住在农村"成为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主要标准。成员权认定嵌入社会关系中,除国家法律和政策逻辑外,还受到村民乡土逻辑的影响。因此,政府应该转向如何调节和处理村民、成员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而不能自上而下统一干预和规定成员权的认定标准。

    2016年01期 v.15;No.61 82-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社区综合发展的影响研究——以亚行贵州社区扶贫示范项目为例

    徐晓鹏;

    实证表明,亚行贵州社区扶贫示范项目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解放农村劳动力,并激发创造力和增强内聚力,进而启动可持续性的自力更生机制,推动社区的综合发展,包括:农户生活和生计模式发生显著改变;村级市场和社区公共空间的形成;农户思想意识发生实质性改变,包括信息获取意识及其教育作用得到增强,探索外部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开发;农户自我开发能力得到提升,包括"后知后觉"的集体凝聚力的形成和社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要想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减缓我国农村社区的贫困问题和推动社区的综合发展,关键应充分发挥参与式理念,使农民从"沙化"走向"内聚",增强主体性意识,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2016年01期 v.15;No.61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20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农户购买太阳能热水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500户农户数据

    王火根;李娜;

    以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 50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农户购买太阳能热水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年收入、离城镇的距离、村经济发展水平、村所在的地理环境与木柴的可获得性程度对农户购买太阳能热水器的影响显著,家庭收入来源与农户的年龄对农户购买太阳能热水器的影响不显著。为推动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应用,政府应加强宣传,发展农村经济与制定有效的产业扶持政策等。

    2016年01期 v.15;No.61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农业生态与旅游经济

  • 中国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的动态关系研究

    唐睿;冯学钢;

    在旅游引导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通过功效函数的构建发现,旅游经济、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的综合功效水平明显领先于人口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通过协调度的计算发现,旅游经济与生态城镇化间的协调度明显滞后于旅游经济与其他子系统间的协调度。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旅游经济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存在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生态城镇化存在负向的长期均衡关系。短期中旅游经济和人口城镇化互动关系显著。经济城镇化是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旅游经济分别对人口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产生了正向和负向的影响。最后提出旅游经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2016年01期 v.15;No.61 10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7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