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387440

农业经济研究

  • 农地流转价格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皖、浙两省413户农户的调查

    伍振军;孔祥智;郑力文;

    基于皖、浙两省413户农户的调查数据,考察影响农地流转价格的主要因素,并通过构建农户资产配置模型和结合实地调研经验,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土地股份合作社在提高流转收益方面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户主的文化程度、土地经营内容、流转约定年限以及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农地流转价格有显著影响;此外,经验证据进一步表明,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有助于降低流转的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切实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益。

    2011年03期 v.10;No.39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4 ]
  •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模式、动因及区域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卞琦娟;朱红根;

    利用对江苏省苏州、扬州、徐州三市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调研资料,首先分析江苏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状况、模式及发展动因,并进一步对苏南、苏中和苏北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即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出现的区域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最后为江苏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对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进行用途管理和调控;二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确定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类型;三是规范农村股份合作社组织形式,做到"政经分开"。

    2011年03期 v.10;No.39 7-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8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4 ]
  • 我国粮食生产对水资源配置要求的研究

    赵净;蒋茜;

    农业用水直接关系到粮食的生产安全,从粮食生产的要求角度探讨如何合理配置水资源,才能有效保障我国的农业生产。首先是全国范围内,通过建立VAR模型,对1983—2008年的数据进行检验,经检验表明,农业用水已经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缺口在不断增加;同时对2020年农业用水量进行预测,从长期来看,农业用水量明显不足。其次是主产区范围内,通过主要指标分析和压力指数分析发现,主产区的农业用水量和粮食产量不协调,区域差距很大,个别省份出现严重的水危机。最后,我们提出为了保证粮食生产的安全性,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除了防治水污染和开源节水外,还要积极采取跨流域调水。

    2011年03期 v.10;No.39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发展

    李永东;

    粮食核心区建设是国家针对全球粮食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加和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这为河南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了机遇。《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河南省规划纲要》对河南如何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提出了基本思路、目标和措施。探讨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分析实现粮食核心区建设与农业产业化双向优化的内在机制,具体研究两个农业产业化的企业案例,并根据事实提出通过粮食核心区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决策建议。

    2011年03期 v.10;No.39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龙头企业绩效评价研究——以江西为例

    池泽新;汪固华;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载体,按照"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政策理念,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近十年来一直把扶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期望通过"扶持政策(政府)→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的政策路径,实现扶持农业,扶持农民,促进农业产业化的目的。以江西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为例,研究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龙头企业绩效评价问题,试图对多年来受到政策惠顾的农业龙头企业产生的基于农户视角的行为绩效作出合理评价。结果表明,从横向上看,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龙头企业绩效普遍偏低,且潜在绩效也不明显;从纵向上看,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龙头企业绩效有逐年提高的趋势。据此:(1)政府有必要延续扶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理念;(2)要根据农业龙头企业基于农户视角绩效的动态评价结果,调整优化扶持政策;(3)应当将扶持政策转化为基于农户视角绩效表现突出的农业龙头企业列为"重中之重"扶持对象。

    2011年03期 v.10;No.39 26-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6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3 ]
  • 农户融资需求与对策的静态博弈分析

    陈曦;王景新;

    农户贷款难、融资需求不足给农户的农业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制约。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供需呈现多元化,不同农户面对不同的金融需求会选择符合自身的金融主体。不同的金融主体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选择不同的借款者。通过研究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与农户的静态博弈来找出资金供需的最优抉择。根据对浙江省资金互助社的实地调研,结合相关金融政策提出破解贫穷农户融资难的相关对策和方法。

    2011年03期 v.10;No.39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研究

    胡宏伟;曹杨;吕伟;叶玲;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追求上,已从第一代农民工维持物质生活的基本动机,转向自我身份认同等方面的第二性动机。然而,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模糊化倾向却日益突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采用多分类回归和交互分析方法,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结果发现,健康状况、心理压力、工作经验、技术级别、居住环境、社会排斥、工资和年龄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在此基础上,从心理健康、社会资本、生活环境和社会排斥四个方面提出旨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合理界定自我身份等的若干思考。

    2011年03期 v.10;No.39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9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5 ]
  • 农民工返乡就业与工业反哺农业的着重点

    凡兰兴;

    目前我国农民工返乡就业的人数逐渐增多,呈现出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与双向就业的新局面。在分析农民工返乡就业的原因及其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工业反哺农业的重点政策建议:一方面继续向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吸引"种田能手"回归农业;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鼓励返乡农民工非农创业就业,以及提升农民工创业就业能力等。

    2011年03期 v.10;No.39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中的农民能力建设

    王云飞;李莉;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以实现农村社会的发展。然而,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农民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其中有诸多因素限制了农民能力的发展。如传统的价值观念使农民缺少积极进取精神,降低了农民的行动能力;传统的礼治秩序会抑制农民个体意识的觉醒,降低了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传统的人情关系限制了法治精神的构建,削弱了农民运用法律以自保的能力。因而,要实现农村社会的发展,作为农村社会主体的农民必须改变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培养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如现代人格、开放心态和法治精神。客观上,全社会应该积极为农民创造有利于其能力发展的各种条件。

    2011年03期 v.10;No.39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江西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基于VAR模型

    占纪文;

    选取江西省第一产业产值作为反映农村经济增长水平的指标,农业贷款、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反映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利用1980—2009年数据,建立VAR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互相存在正向影响,且持续时期较长,其中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影响明显,而农村金融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微弱。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互动发展等政策建议。

    2011年03期 v.10;No.39 60-6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 ]
  • 湖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刘军;

    农业资源评价是农业资源区划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湖南农业资源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很有必要以新的视角对农业资源进行评价。在阐述农业资源评价综合原则的基础上,构建湖南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案,得出2001—2008年湖南农业资源利用的评价结论。

    2011年03期 v.10;No.39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5 ]

简讯

生态经济

  • 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的耗散结构视角分析

    姜广举;林国标;史晓平;

    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功能的系统。生态系统的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自组织性以及生态系统的动力学过程遭到破坏,生态系统的耗散结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生态危机,这些与生态文明建设是不相符的;只有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完整,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的持续生存与发展,才能增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建设好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生态伦理教育,转变消费观念,改变发展模式,建设环境法制,这样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2011年03期 v.10;No.39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4 ]
  • 民勤县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评

    杨婕妤;叶得明;

    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民勤县的经济和环境状况构建了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对2000—2009年民勤县的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基于协调发展度等级标准,对民勤县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初步判别。结果显示,近十年来民勤县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已趋于协调发展,但两者的发展指数较低,可见其协调水平依旧很低,今后应着重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协调发展水平。

    2011年03期 v.10;No.39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基于PSR框架模型的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现状及展望

    陈美球;刘桃菊;许莉;

    从指标体系构建、评价单元与数据来源、健康状况的评判三个方面对我国基于PSR框架模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进行综述,并根据PSR框架模型的评价思路与流域生态系统特征,对基于PSR框架模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研究进行展望。最后提出因地制宜是PSR框架模型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的生命力所在;应突出水环境状况变化核心内容,依"人—地—水"脉络确定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观测应重视时间尺度上的纵向变化;"3S"是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必要技术手段。

    2011年03期 v.10;No.39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8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5 ]

区域与城市经济

  • 福建省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的差异及成因分析

    陈月生;

    以Jeffrey Wurgler(2000)的"资本配置效率"模型为参考,结合福建省两个区域(9个地级市)1997—2009年的经济数据,通过构建模板数据集,对福建省区域资本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分析福建省区域资本各年度的资本配置效率及波动的原因,然后分析各区域的资本配置效率,并从投资环境、产业结构、非国有化、人力资源等方面对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的差异进行分析,最后就如何提高区域资本配置效率提出对策建议。

    2011年03期 v.10;No.39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

    高赟;朱安红;高慧;江洪涛;郭如良;

    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所在,正确评价县域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际,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生态与可持续因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域经济竞争力整体较弱且县域之间差异较大;城市化水平以及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对县域经济竞争力有较大影响。

    2011年03期 v.10;No.39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西安市人口压力定量评价

    王永丽;于君宝;马心璐;陈会民;

    在对传统人口压力指标体系评述的基础上,将无形资源纳入人口压力指标体系,用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人均GDP、初高中在校人数百分比、性别结构、人口年龄结构等指标构建衡量人口压力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确定各承压因子的权重,探讨定量研究人口压力的方法和步骤;并以2006年西安市统计资料为依据,在ArcGIS 9.0平台上对西安市1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的人口压力进行赋值、量化、分级。结果发现:首先,西安市人口压力最大的地区是碑林区,最小的是阎良区。其次,西安市人口压力等级值接近正态分布,中间等级居多,占64.54%,总体人口压力等级中。再次,西安市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压力一般较大,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人口压力一般较小。

    2011年03期 v.10;No.39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贸易经济与理论经济

  • 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

    贾杉;

    抑制通货膨胀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对于通货膨胀的动因,目前很多研究认为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利用DAG方法,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发现影响并不明显,其波动只能直接传导到国内的农副产品购进价格,间接传导到国内消费物价水平,这一研究为中国治理通货膨胀提供理论依据。

    2011年03期 v.10;No.39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 ]
  • 我国地方债风险控制研究

    罗雁;胡芳;肖苏;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性蔓延,我国政府启动4万亿投资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国际金融海啸以来我国政府地方政府债务数据进行分析,指出债务形成原因及存在可能风险。为了防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恶化提出七点政策措施,指出重点在强调完善财税体制扩大地方财权;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大规模裁汰行政冗员;运用创新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同时对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及成因进行调查和研究,并从金融、经济、财政体制等层面提出政策建议。

    2011年03期 v.10;No.39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法律

  • WTO框架下的中国农村土地立法研究

    宋秉斌;刘美玲;

    土地资源是农村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是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物质载体。农村土地立法的完善,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新时期"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十二五"能否顺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入WTO后,随着农村市场的开放和农村土地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强,我国农村土地立法在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流转权等方面的缺陷已经成为制约着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要以WTO确立的非歧视性原则、公平贸易原则、透明度原则等为指导,不断完善我国农村土地立法,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011年03期 v.10;No.39 119-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我国农村法律援助的模式探析

    聂志平;方斯剑;

    农村法律援助模式是指导我们全面应对农村法律援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处理好农村法律援助中一切困难的方法总和。我国农村法律援助模式缺乏现成的例子可以参照,必须走自己的模式,那就是:政府主导、高校参与、民间团体支持的模式。

    2011年03期 v.10;No.39 127-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5 ]

旅游管理

  • 游客感知价值、游客满意度和行为倾向的关系研究述评

    高明;

    游客感知价值、游客满意度和行为倾向三者的关系研究一直是旅游消费行为学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介绍了游客感知价值、游客满意度及其后续行为倾向的理论背景和概念内涵;评述了三者关系研究的主要模型和代表性观点,并针对模型介绍了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成果;最后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造成差异性结论的原因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能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2011年03期 v.10;No.39 135-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下载次数:2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2 ]

文·史·哲

  • 从文学批评走向文化批评

    占译;

    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分属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范畴,批评也在话语理论的冲击下走向文化研究,两者并不全然是对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文学批评为文化批评积累了丰富的方法和经验,同时文化批评也可以激活文学批评,从而走向更宽广的批评视野。

    2011年03期 v.10;No.39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