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449770

  • 培养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基础

    刘雅静;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有之义,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2007年01期 No.21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性力量

    王阿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新型农民是农民的带头人,最具潜力带头发挥主体性作用;主体性特征丰富了新型农民内涵,为新型农民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方向。新农村建设需要打破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单向流动的状态,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通过理顺人力资源流动渠道,注入专家等优质人力资源,激活内部劳动力存量,多层面系统培养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的新型农民。

    2007年01期 No.21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选择

    周晓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选择。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环境,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当前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2007年01期 No.21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探析

    熊小刚;翁贞林;焦长兴;

    发展小城镇与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两个侧面,并行不悖,相互促进,都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以处于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江西省为例,就小城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借鉴赣州模式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小城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的思路。

    2007年01期 No.21 14-1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新农村视角下农村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对策研究

    张晓军;齐海丽;

    农村公共物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有的公共物品供给机制是造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有效地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现状,就必须构建多中心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完善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决策机制,引入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力度。

    2007年01期 No.21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4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必须关注农民视觉

    洪德良;熊文辉;

    新农村建设必须关注农民视觉,了解农民的感受与体验,把握农民的需要及期望。如增强农村经济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破除二元结构的体制障碍,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从而形成政府、社会与农民三者合力,达到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要求。

    2007年01期 No.21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何植民;李彦娅;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对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内在、必然的联系。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促进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以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2007年01期 No.21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世界农业发展研究——Ⅲ.世界农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黄国勤;周红燕;

    通过考察和分析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动态,认为新世纪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是:(1)全球商品化;(2)生产集约化;(3)模式多元化;(4)科学化;(5)信息化;(6)非农化;(7)可持续化。

    2007年01期 No.21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7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品牌理论及农产品品牌化战略理论综述

    周应堂;欧阳瑞凡;

    在西方,品牌理论的系统性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运用,品牌建设与管理在营销学甚至在整个管理学范畴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国对品牌理论的研究却巧合地与“三农”大潮不期而遇,品牌化战略为低质低效农业带来了希望的曙光。简要回顾了西方品牌理论发展历程,以及综合阐述了我国学者基于国情对农业农产品品牌化战略的研究成果。

    2007年01期 No.21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37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5 ] |[阅读次数:0 ]
  • 中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

    李练军;王树柏;

    利用1985~2004年的经济数据,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G ranger因果检验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中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中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是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农产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农产品进口。因此,应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中部崛起。

    2007年01期 No.21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农民国民待遇改善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构建

    康登元;姜世贞;

    农村公共物品是农民国民待遇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严重不足,政府的理性偏好诱发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结构失衡,农村公共物品制度外供给加重了农民负担。科学有效地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改善农民国民待遇,关键在于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物品供给体制,加大公共财政支持保障力度,切实做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筹资和监管方面的制度安排。

    2007年01期 No.21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西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特征动态分析

    张凡永;周红燕;

    依据江西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份额的时间序列特点,通过对近乎理想的需求系统(AIDS)模型的修正,利用建立的联立方程的参数估计结果,对江西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行动态分析得出:农村居民抵御意外事件发生的经济能力还相当弱;在衣着消费支出上处于蓄势待发阶段,追求时尚倾向越来越明显;使用高档消费品的环境在江西广大农村还没有形成,家用设备、用品的功能发挥有限,只能当作高档次的“劣质品”;交通通讯的消费潜力巨大;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支出必将成为江西农民的第二大消费支出,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医疗保健仍然是典型的“吉芬商品”,但这种困苦状态很快就会大有改变。

    2007年01期 No.21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的调查与思考——以攀枝花市银江镇为例

    陈宇波;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途径,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攀枝花市银江镇农民技能培训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目前农民技能培训中存在一些问题,最后提出相应对策。

    2007年01期 No.21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海峡两岸乡村发展论坛”在江西农业大学召开

    姜文;

    2007年01期 No.21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建立农村贷款担保协会的探讨——以大田县红星村农户贷款担保基金协会为个案

    黄兰芳;吴克昌;魏锡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但资本缺乏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通过对福建省红星村由村委会创立的农户小额信贷担保模式研究,从其对农村信贷环境的改善、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为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职能转变的示范作用的研究入手,探讨农村信贷担保的新模式。

    2007年01期 No.21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启示

    艾亮辉;

    土地整理项目评价属于项目后评价中的一种类型,其后评价的目标、程序、基本理论和方法都是在项目后评价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国外项目后评价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分析了国外项目后评价发展趋势、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进展,并提出了推进我国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工作的若干建议。

    2007年01期 No.21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村镇规划设计中土地的集约利用

    冯薇;

    土地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但是,在中国农村,由于村镇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不合理利用土地的现象比较普遍。通过村镇规划对土地进行集约化利用是解决我国农村土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科学的规划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还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的有效利用。分析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以及有关土地集约利用的不同观点,然后总结我国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村镇规划中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与方法。

    2007年01期 No.21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实证分析——以湖南省通道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为例

    关江华;马才学;

    以较具代表性县市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湖南省通道县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中有关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统计资料,运用功效系数法、变异系数法和TOPSIS方法,对通道县各乡镇土地利用结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和实证分析,得到各乡镇生态环境敏感值和分类结果,并提出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山区县市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2007年01期 No.21 76-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

    彭立;苏春江;徐云;满正闯;

    岷江上游是四川省乃至我国西南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该地区林草植被的大量砍伐和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在概述了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地貌不稳定性、人口过度增长、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最后提出了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控制人口增长和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综合改良措施,构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体系,加强法制监督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2007年01期 No.21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农林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

    钟恢明;周庆华;高山明;赖发英;孙永明;

    我国生态形势十分严峻,水产品的污染、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威胁着国家生态安全。农林类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问题日益重视。阐述了某些农林类开发项目的污染特点及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土壤、生态、风险、景观、安全等环境影响评价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并提出图像法、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法在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2007年01期 No.21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粮食物流中的收购系统研究

    杨海民;

    粮食收购是粮食经营者向粮食生产者批量购买原粮的活动。原粮在变成成品粮之前经历经营粮、储备粮和加工粮三种形态,则粮食收购系统相应包括经营粮收购系统、储备粮收购系统和加工粮收购系统。不同的收购系统对粮食物流的影响和功能要求不同。

    2007年01期 No.21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江西区域物流业公用信息平台设计

    傅岚;

    针对江西省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现状,提出了适用于江西省区域性现代物流公用信息平台的总体系结构,并从功能设计等方面对这一体系结构进行了详细阐述。

    2007年01期 No.21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层次分析法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

    蒋麟凤;王红英;黄小梅;

    财务比率综合指数法是在汇总各项财务比率的基础上,为了获得一个总的认识,运用指数法计算出一个综合指标,以此作为综合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主要依据。各项财务比率的重要性系数可应用层次分析法中的1~9标度法确定,该方法的运用,将定性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分析指标定量化。

    2007年01期 No.21 96-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新一轮税制改革在中部五省实施的思考

    黄海林;谢元态;聂霞;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现行的税收政策出现了一些问题,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部五省的进一步发展。中央在全国推广新税制时要充分考虑中部地区的特殊省情,采取缩小地区差距,有利于中部发展和实现区域帕累托最优的税收政策。

    2007年01期 No.21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张贞;肖庆业;

    近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普遍,这既影响企业内部的运营和管理,又危及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切实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是一项事关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社会能否稳定的重大问题。深入探讨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2007年01期 No.21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

    金晶;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石,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要以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为前提。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含义出发,着重阐述了会计准则理论基础、制定程序,通过研究目前国际和国内的会计准则制定现状,以期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2007年01期 No.21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浅析我国国有林管理体制改革

    肖琼;黄小梅;曹建华;

    从我国森林资源状况及其动态变化出发,简要分析我国国有林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国有林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措施。

    2007年01期 No.21 11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民政治参与研究

    王旭宽;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始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全国政权之前在小块红色区域内建设和执掌政权的伟大尝试,也开创了组织农民参与政治活动的艰辛实践。毛泽东同志和边界党组织注重充分调动农民积极参与政治热情的政策,给我们以重大启示和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007年01期 No.21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瑞华;陈全福;

    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主要表现为综合性的服务地位、前瞻性的指导地位和科学性的统领地位,同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要进一步提高其地位并发挥其作用,就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培养世界眼光;关注社会现实,拓展新兴领域;坚持“两为”方向、“双百”方针,营造宽松环境;反对粗制滥造,强化学术责任;建立保证体系,促进有效创新。

    2007年01期 No.21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教育公平问题的若干思考

    汤锦春;魏毅;

    公平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教育公平是公平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论述教育公平的含义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剖析我国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对策。

    2007年01期 No.21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行政伦理研究

    黄剑宇;

    服务型政府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的一套理念,其最大特征之一是对行政伦理的突出强调。从内部和外部控制途径来解读行政伦理,并提出加强行政道德立法、建立行政信用制度、加强和完善行政人员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设立行政伦理咨询评议机构等方法来加强行政伦理建设。

    2007年01期 No.21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论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会重任

    鄢玫;吴昌林;

    党中央在构建和谐社会纲领中,对新闻媒体提出了七项要求,勾画出了和谐社会新闻工作理论的基本框架。同时党中央对新闻媒体首次提出“要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要求,这是党对新闻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理论创新;在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今天,这对新闻媒体加强自觉、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新闻媒体增加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及其内涵和这一要求的现实意义展开论述。

    2007年01期 No.21 130-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李群;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介于企业法人与社团法人之间的特殊形态的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遵循了法人治理结构的一般原则,是从我国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水平出发、综合考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征而建立起来的。

    2007年01期 No.21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视听资料可采性初探

    祝新星;

    视听资料是一种较新的证据形式,虽然我国三大诉讼法都已经确立了其独立的法律地位,但是立法规范过于简略,导致司法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规范进行调整。首先对域外有关视听资料可采性的规定进行梳理,结合我国现有的视听资料可采性的规定及其存在的不足,对完善我国的视听资料可采性提出自己的认识,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2007年01期 No.21 13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

    潘晓华;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分析了高等农业院校坚持以农为特色的办学理念不能动摇的理由。高等农业院校要发展,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学科和课程体系,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为农村的生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07年01期 No.21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高等教育与人力资本关系的研究

    熊荣生;

    高等教育是一项正外性很强的投资活动,通过高等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等途径,提高私人人力资本、改善人口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技术进步,进而个人发展和经济增长,对宁波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支持了这一观点。当前宁波高等教育相对落后,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此,宁波有关部门、在甬高校和有关企业要携起手来,采取相关政策和措施,共同促进宁波高等教育的发展,以促进个人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

    2007年01期 No.21 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高教园区发展中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李素珍;冯文全;黄育云;

    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教园区的建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也正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合理配置高教园区的教育资源对发挥园区整体优势、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提高办学质量,获得最大效益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入手,对园区发展中的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成因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

    2007年01期 No.21 150-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及其保障体系构建

    黄维柳;王珂;

    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增加及规模的扩大,如何保障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张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从战略高度探讨构建科学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对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适应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007年01期 No.21 154-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做好农林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 提高农科研究生综合素质

    王珂;黄维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林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生动有效的人才培养的途径,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热情支持,并对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规范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农林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以使农林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有利于全面提高农科高层次人才素质的教育培养方式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

    2007年01期 No.21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社区管理者素质及其影响力探析

    刘圣兰;周婧;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社区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阵地,社区管理者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专职辅导员的素质必须满足当代学生社区发展的新要求,具备相应的政治思想与法律素质、知识与能力结构、职业道德素质。专职辅导员的素质将对高校学生社区的学风建设、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2007年01期 No.21 16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新教学模式下新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研究

    陆秀英;唐斌;

    大学新生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里,一方面由于习惯了中学里以教师为中心的、以应试为目的的英语学习,另一方面又面临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适应新教学模式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部分大学新生在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给新模式下教师的新生英语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一定的启示。

    2007年01期 No.21 164-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EFL教师专业发展之路

    吴素萍;

    从EFL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入手,探讨了语言教师如何在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两个方面寻求专业发展,加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以求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2007年01期 No.21 16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汉语成语英译冗余信息的处理

    谢敏;

    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含义,对其他民族来说不仅难以理解,而且难以恰当地运用。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文中用最接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从而在源语和目标语读者之间建起沟通的桥梁。成语自己本身的语言特点造就了其英译过程中特有的困难。许多汉语成语的意义并非各组成单词意义的总和,并且某些汉语成语在结构上的各组成部分并不总是同等重要,往往只有一部分核心词具有实质意义,而其它部分只起陪衬作用,意义消退。这就是翻译成语时必须面对的信息量冗余的问题。通过实例探讨了汉语成语英译过程冗余信息的处理方法,以期对成语的翻译有一定的促进。

    2007年01期 No.21 17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探讨

    明德廷;李娟;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展示了良好的前景。目前,我国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要求学生具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获取和筛选信息并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要立足于江西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考察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出一种适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模式。

    2007年01期 No.21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大学体育课开放式教学模式研究

    麻晓芒;

    采用问卷调查和教学对比实验对大学体育课开放式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在对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专班一、二年级中的10个班进行的教学实践表明:开放式的体育教学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对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实践能力”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2007年01期 No.21 178-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稿约

    2007年01期 No.21 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