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翔宇;姚江南;
基于东北三省农产品品牌建设的调查情况,采用演化博弈方法,构建农产品生产组织、地方政府和消费者之间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三方主体策略选择和博弈系统均衡点的稳定性,并结合数值仿真方法考察不同初始意愿水平和不同参数取值对三方主体行为策略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参与品牌建设的奖励是影响其强干预策略选择的主要因素;(生产非品牌农产品,强干预,购买非品牌农产品)和(生产品牌农产品,强干预,购买品牌农产品)是演化稳定的策略组合,品牌农产品质量是模型演化稳定于(生产品牌农产品,强干预,购买品牌农产品)的关键;初始意愿和模型参数的不同取值会显著影响主体行为策略演化的方向和速度。据此,建议中央政府加大对采取强干预策略地方政府的奖励额度,地方政府“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生产组织坚持市场化导向,打造可替代性低、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品牌。
2023年02期 v.22;No.104 17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2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16 ] - 朱伟丽;陈洋庚;
基于2021—2022年江西省实地调研数据,采用DEA-Tobit方法测度家庭农场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探究政府激励性规制对家庭农场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西省家庭农场规模效率较高,但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水平低下,且综合效率主要受到技术效率制约;不同禀赋特征的家庭农场的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存在一定的差异;政府激励性规制能够显著提高家庭农场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但各类政府激励性规制对其绩效的提升作用具有异质性;安全生产行为采纳数量在政府激励性规制对家庭农场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影响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安全生产参与程度在政府激励性规制对家庭农场绩效的影响中发挥着负向调节效应。基于此,建议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完善分类施策机制、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强化人才培训服务,以提升江西省家庭农场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
2023年02期 v.22;No.104 18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7 ] - 周宏;高灿;
基于江苏省1 471户水稻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基于环节差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种植收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水稻生产过程中不同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稻作收入存在差异化作用,且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采纳施药环节社会化服务使农户稻作收入提升48.01%,采纳耕地和收割环节社会化服务分别降低农户25.43%和23.12%的稻作收入,而采纳栽种环节社会化服务对农户稻作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第二,土地规模化经营是社会化服务影响农户稻作收入的重要作用路径,具体表现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在耕地和收割环节社会化服务降低农户稻作收入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在施药环节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户稻作收入过程中存在遮掩效应,而在栽种环节中未表现出显著的中介效应。据此,建议进一步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农户采纳社会化服务的成本,同时协调服务适度规模经营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共同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并有效促进农户的农业种植收入增长。
2023年02期 v.22;No.104 193-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下载次数:7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6 ] - 赖启福;李虎峰;李春硕;冯鑫;
基于2006—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PVAR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三者间动态关系,并对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之间的差异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滞后期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对自身均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已有资本积累、发展成果等能够不断形成新的优势,进一步扩大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要素配置、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农村经济发展作用较为有限;随着经济的发展,仍可能存在劳动力要素流失现象。据此,建议做好定点对接帮扶工作,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推进当地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通过优化政策破除农村劳动力要素配置、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过程中的阻碍因素;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帮扶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提升中西部地区发展能力,吸引劳动力要素重新回流。
2023年02期 v.22;No.104 203-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下载次数:20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9 ] - 蒋团标;吕丹阳;马国群;
基于2002—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非线性空间杜宾模型分析财政偏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考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财政偏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呈倒“U”型特征,即达到一定阈值后,财政偏向会缩小本地和周边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财政偏向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效果存在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区域异质性;农村劳动力转移在财政偏向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发挥调节作用,且该作用效果存在区域异质性,即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的提高,财政偏向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曲线趋向陡峭,同时曲线拐点向左移动。据此,建议因地制宜确定财政支农规模,重视加强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自由转移,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2023年02期 v.22;No.104 213-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1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3 ] - 谭灵芝;张宇争;周宗社;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市(除西藏自治区外)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使用双向固定面板Tobit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上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减缓我国农村的相对贫困,加入各控制变量后结论依旧稳健;农民的人力资本和数字基础设施水平是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多维相对贫困之间的重要作用机制,数字普惠金融会影响农民的人力资本,进而对农村的多维相对贫困产生影响,而数字基础设施水平越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多维相对贫困的作用越强;分区域回归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在东部、北部地区较为明显,而在中西部、南部地区的影响较小,原因是中西部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水平不完善、农民的金融素养不足,北部地区的传统金融发展不足且机械化程度高,农民从数字普惠金融中获得的边际效应更高。据此,建议持续推动农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建设,结合各地实际,推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同时完善监管机制,强化合作,共同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2023年02期 v.22;No.104 224-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2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1 ] - 邹晓娟;陈继南;汪慧珍;
基于分布式认知理论,利用江西农村居民样本问卷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深入挖掘农村居民认知对其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人力认知、地域力认知及文化力认知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但影响程度有所不同;感知风险分别在个人力认知、地域力认知与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之间发挥正向中介效应,但在文化力认知对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的影响中发挥负向中介效应;文化力认知通过消费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感知风险和消费意愿在个人力认知、地域力认知与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行为之间起显著的正向链式中介作用,文化力认知通过负向影响感知风险激发消费意愿,进而促进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据此,为引导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消费,应充分发挥公众人物和乡村权威人士的示范效应,创新食品安全政策法规、食品安全消费知识等宣传方式;同时,扩大农村安全食品供给,建立通达性高的农村食品安全风险信息权威平台。
2023年02期 v.22;No.104 23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3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