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民艺术与乡土社会的变迁——山东莱芜花鼓锣子的民俗学研究Folk Arts and Changes of the Local Society——Taking Huagu Luozi of Laiwu City,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郭凌燕
摘要(Abstract):
花鼓锣子是山东省莱芜市颜庄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是当地民众"集体狂欢"、表述文化的重要工具,并通过反复的展演,最终实现群体内的"文化强化"以及周围区域内的"文化强调"。乡土社会特殊的资源为乡民艺术提供了赖以传承发展的生存土壤,反过来,特有的乡民艺术的发展也对乡土社会的话语权分配以及整合起着积极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乡土社会的性格。但是,随着乡村都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乡土社会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型,与此同时,乡民艺术也适时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做了较大的改变,之前的娱乐化成分淡化,更多代表国家、政府的政治符号被添加进来。
关键词(KeyWords): 花鼓锣子;乡民艺术;村落语境;变迁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K207009)
作者(Author): 郭凌燕
DOI: 10.16195/j.cnki.cn36-1328/f.2013.03.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42-48.
- [2]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50-56.
- [3]张士闪.从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到返归乡土语境——评20世纪的中国乡民艺术研究[J].文史哲,2007(3):17-28.
- [4]张士闪,邓霞.当代民间工艺的语境认知与生态保护——以山东惠民河南张泥玩具为个案[J].山东社会科学,2010(1):270-277.
- [5]张士闪.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鲁中四村考察[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6-18.
- [6]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42-50
- [7]魏爱棠,彭兆荣.遗产运动中的政治与认同[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8.
- [8]帕森斯.社会行动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 [9]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 [10]刘铁梁.村落生活与文化体系中的乡民艺术[J].艺术探索,2006(1):38-42.
- [11]周大鸣,郭正林.中国乡村都市化[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35.
- [12]特纳.维克多.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M].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