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落地的差异化实践:运作机制及其治理绩效——基于苏中X村和鄂东B村的项目实践考察Differentiation Practice of Project Implementation:Operation Mechanism and its Governance Performance:A Study on Project Practice from Central Jiangsu's X Village and East Hubei's B Village
纪芳
摘要(Abstract):
项目落地是项目所承载的国家政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环节,项目资源的性质及其分配方式直接影响项目落地的具体实践机制,进而对村庄治理产生不同影响。基于苏中X村和鄂东B村的调查发现:东部发达地区资源丰富,项目资源以"行政主导"的方式进行普惠性分配,强化村干部的任务导向逻辑,形成以利益动员为核心的项目落地机制,结果造成农民责任意识薄弱、基层治理弱化等资源消解治理局面。中部欠发达地区资源匮乏,项目资源以"村庄本位"进行竞争性分配,形塑村干部的内部治理逻辑;村干部充分利用人情关系面子等社会动员机制推动项目落地,资源输入反而能激活村庄内部治理结构与公共规则。政府在推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发挥村级组织的主体作用,还要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项目之政策目标与村庄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与转化。
关键词(KeyWords): 项目落地;村庄治理;利益动员;社会动员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CKS068)
作者(Author): 纪芳
DOI: 10.16195/j.cnki.cn36-1328/f.2021.03.4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应小丽.“项目下乡”发生与发展的政治社会学阐释——一个功能主义的分析路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1):75-82.
- [2]冯猛.后农业税费时代乡镇政府的项目包装行为——以东北特拉河镇为例[J].社会,2009,29(4):59-78,225.
- [3]李元洪,桂华.分配型民主机制下农村公共品供给模式研究[J].中州学刊,2018(7):73-78.
- [4]王海娟.项目制与农村公共品供给“最后一公里”难题[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62-67.
- [5]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2(5):113-130,207.
- [6]黄宗智,龚为纲,高原.“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的吗?[J].开放时代,2014(5):143-159.
- [7]李祖佩.项目制的基层解构及其研究拓展——基于某县涉农项目运作的实证分析[J].开放时代,2015(2):123-142.
- [8]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11(4):126-148,223.
- [9]付伟,焦长权.“协调型”政权:项目制运作下的乡镇政府[J].社会学研究,2015,30(2):98-123,243-244.
- [10]李祖佩.项目制基层实践困境及其解释——国家自主性的视角[J].政治学研究,2015(5):111-122.
- [11]刘建平,陈文琼.“最后一公里”困境与农民动员——对资源下乡背景下基层和治理困境的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6(2):57-63.
- [12]黄政,黄家亮.项目下乡、利益纠纷与基层治理困境[J].社会建设,2018,5(4):69-76.
- [13]陈锋.从整体支配到协商治理:乡村治理转型及其困境——基于北镇“钉子户”治理的历史考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6):21-27.
- [14]李祖佩.“资源消解自治”——项目下乡背景下的村治困境及其逻辑[J].学习与实践,2012(11):82-87.
- [15]刘成良.“项目进村”实践效果差异性的乡土逻辑[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3):50-59.
- [16]桂华.项目制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分析——以农地整治为例[J].政治学研究,2014(4):50-62.
- [17]周飞舟.锦标赛体制[J].社会学研究,2009,24(3):54-77,244.
- [18]李祖佩.“新代理人”:项目进村中的村治主体研究[J].社会,2016,36(3):167-191.
- [19]孙新华.“项目进村”的私人化运作与村庄建设困境——基于湘中英村的经验[J].现代城市研究,2016(10):16-21.
- [20]杜姣.资源激活自治:农村公共品供给的民主实践——基于成都“村级公共服务”的分析[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7,39(4):100-106.
- [21]周雪光,程宇.通往集体债务之路:政府组织、社会制度与乡村中国的公共产品供给[J].公共行政评论,2012,5(1):46-77,180.
- (1)经验材料来源于笔者及所在团队于2020年7—12月分别在江苏南京X村和湖北黄冈B村的经验调查,文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均进行技术化处理。
- (1)材料来自对B村书记的访谈记录。
- (1)当地乡镇对村的管控比较强,通过村财镇管、村庄选举、后备干部制度以及村干部职业化等方式形成控制-依附型乡村关系,村干部完全被纳入行政科层体制内部。因此,村干部对自上而下输入的行政任务具有较强的内在动力积极完成。
- (1)材料来自对X村调查的入户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