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工半家:农村妇女非正规就业的解释Semi-Industrial and Semi-Familial Mode:An Explanation for Rural Women's Informal Employment
卢青青
摘要(Abstract):
基于妇女就业的微观过程,从家庭整体性视角解读其就业模式及其劳动力配置的一般性意涵,立足武汉远郊村妇女劳工队的实践经验,发现嵌入非正规就业市场中的农村留守妇女践行半工半家的就业模式,表现为家庭事务优先,兼顾个人非农收入。这一就业模式是由非正规就业的在地化、灵活性与互助性形塑的,其根本上取决于妇女家庭角色分工及其家庭发展需求。半工半家作为农村留守妇女劳动力配置的新模式,是半工半耕结构的延伸,推动家庭现代化转型与城乡关系有机互动。基于此,需重新审视女性非正规就业问题,其不仅形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以维系社会稳定,同时作为新的家庭再生产模式成为城乡互动的弹性机制。
关键词(KeyWords): 妇女非正规就业;劳动力配置;半工半家;家庭角色;家庭再生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7CSH071)
作者(Author): 卢青青
DOI: 10.16195/j.cnki.cn36-1328/f.2021.03.4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李旻,赵连阁.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5):61-69.
- [2]文华成.中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成因与影响--基于历史宏观截面数据的验证[J].人口学刊,2014,36(4):64-73.
- [3]胡鞍钢,赵黎.我国转型期城镇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经济(1990-2004)[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1-119.
- [4]金一虹.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妇女就业[J].妇女研究论丛,2000(3):16-18.
- [5]金一虹.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与发展[J].学海,2000(4):91-97.
- [6]曾艺.我国农村妇女就业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7(4):55-57.
- [7]王永洁.劳动力市场性别差异与女性赋权--基于2016年中国城市劳动力调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9(1):95-109.
- [8]金一虹.女性非正规就业:现状与对策[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6-10,91.
- [9]丁煜,石红梅.新时期城市年轻女性非正规就业问题[J].人口与社会,2016,32(2):32-38.
- [10]陈银娥,秦静.社会资本与妇女农民工就业[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5):21-27,143.
- [11]许荣伟.城市化视角下我国女性就业歧视问题探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1):119-120.
- [12]王红芳.非正规就业对女性利益的影响及对策[J].浙江学刊,2006(3):220-224.
- [13]陈秋红,冯尚春.妇女非正规就业的局限性及对策[J].社会科学辑刊,2008(5):70-72.
- [14]许琪,戚晶晶.工作-家庭冲突、性别角色与工作满意度--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实证研究[J].社会,2016,36(3):192-215.
- [15]胡凤霞,姚先国.农民工非正规就业选择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4):23-28.
- [16]王秋月.社会性中介:农民与市场的链接机制--基于郫都区D村经纪人经济行为的考察[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0,19(2):235-243.
- [17]A·日维柯列涅.家庭的整体性[J].蓝瑛波译.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87(8):27-28.
- [18]杨华.作为变革者:农村青年女性的依附性身份与外人气质[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7(5):60-69.
- [19]汪永涛.转型期城市家庭的代际合作育儿[J].社会学评论,2020,8(2):85-97.
- [20]李永萍.功能性家庭:农民家庭现代性适应的实践形态[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2):44-60.
- [21]史源渊.乡村陪读工劳动力市场及其生成逻辑--基于安徽省毛坦厂镇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20(1):114-125.
- [22]贺雪峰.小农立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2.
- [23]夏柱智,贺雪峰.半工半耕与中国渐进城镇化模式[J].中国社会科学,2017(12):117-137,208.
- [24]杨华.中国农村的“半工半耕”结构[J].农业经济问题,2015,36(9):19-32.
- [25]费孝通.生育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63.
- [26]陶自祥.论家庭继替--兼论中国农村家庭的区域类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50.
- [27]王桂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几点思考[J].人口研究,2012,36(2):37-44.
- [28]周文,赵方,杨飞,等.土地流转、户籍制度改革与中国城市化:理论与模拟[J].经济研究,2017,52(6):183-197.
- [29]贺雪峰.城市化的中国道路[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106-108.
- [30]桂华.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J].贵州社会科学,2020(9):155-161.
- [31]卢青青.家庭自主性与农民城市化的实践类型[J].农业经济问题,2020(10):135-144.
- [32]黄宗智.中国发展经验的理论与实用含义--非正规经济实践[J].开放时代,2010(10):134-158.
- (1)当前农村留守妇女以5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妇女为主,这群人中劳动能力相对下降以务农或非正规就业为主。当然随着教育陪读兴起,30~40岁的中青年妇女开始返乡陪读,其也成为非正规就业的主要群体。本文虽以农村中老年妇女为主要分析对象,却不局限于此,半工半家的劳动力配置模式是农村留守妇女非正规就业的一般性概括。
- (2)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谓的妇女非正规就业获取的虽是非农化收入,却不意味着其与农业的彻底隔绝,本文将农业雇工市场的妇女就业也视为非正规就业,其收入是以工资形式获取而非农业变现,因此,也是非农化收入。
- (1)年龄的两数字之间表示含前一数字,不含后一数字,比如60~70岁是指含60岁,不含70岁。
- (1)数据根据表1中23名妇女劳工情况分析计算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