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户认知的保护性耕作模式适宜性评价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Conservation Tillage Model Based on Farmers' Cognition
王丽双;王春平;孙占祥;
摘要(Abstract):
农户是技术最终采用的主体,其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知程度关系到此项技术能否大面积推广。本研究从农户角度评价旱作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模式适宜性问题,以阜新市保护性耕作重点示范推广区域开展的高茬覆盖、碎秆覆盖和整秆覆盖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不同模式的适宜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3种模式在当地的认知程度为:高茬覆盖模式>整秆覆盖模式>碎秆覆盖模式,高茬覆盖模式农户认知程度最优,碎秆覆盖模式农户认知程度最差。其中,高茬覆盖模式中,农业投入、产出投入比、播种质量、保苗率、作物长势、预防病虫草害、劳动力接受该项新技术所需时间、示范推广面积农户认知程度最优,适宜于以秸秆为主要燃料和秸秆作饲料的地区;整秆覆盖模式中,农产品产量增长率、保墒效果、受过技术培训的劳动力比重农户认知程度最优,适宜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碎秆覆盖模式中,农产品产量、土地净生产率、土壤肥力、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农业用工减少量农户认知程度最优,适宜于劳动力短缺的地区。
关键词(KeyWords): 农户认知;旱作农业区;保护性耕作模式;模糊综合评价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金项目(201103001)
作者(Authors): 王丽双;王春平;孙占祥;
DOI: 10.16195/j.cnki.cn36-1328/f.2015.01.0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农业部.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R].2009.
- [2]Schwab E B,Reeves D W,Burmester C H,et al.Conservation tillage systems for cotton in the Tennessee Valley[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arica,2002(66):569-577.
- [3]David Chaney.On-farm assessment of soil quality in California’s Central Valley[J].Sustainable Agricultur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Program,2002,14(2):15-24.
- [4]何进,李洪文,高焕文.中国北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深松效应与经济效益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0):62-67.
- [5]谢瑞芝,李少昆,李小君,等.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分析——保护性耕作与作物生产[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9):1914-1924.
- [6]汤秋香,谢瑞芝,李少昆,等.基于农户认知的保护性耕作模式产量效应模糊数学分析[J].生态学报,2009,29(8):4260-4266.
- [7]马丽.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行为选择及效果评价[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0.
- [8]魏永华,李月兴.基于灰色关联投影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综合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1,27(3):316-320.
- [9]曹光乔,张宗毅.农户采纳保护性耕作技术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8):69-74.
- [10]郭洪然.适宜辽宁省蒙古族自治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性耕作模式研究[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12B):12-13.
- [11]田淑敏,刘瑞涵,侯富强.京郊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21(4):50-53.
- [12]杨捷.黄河流域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性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 [13]马伦姣.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及因子贡献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5):105-112.
- [14]雷波,姜文来.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5):99-104.
- [15]曹建如.旱作农业技术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 [16]任妙丹,王生林.河西走廊循环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5):574-579.
- [17]庄锁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4):582-585.
- [18]王汝发.基于模糊分析的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模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4):68-70.
- [19]王晓慧,孙保平.北京市大兴永定河沙地综合治理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1998,18(6):34-38.
- [20]朱钟麟,陈建康,刘晓军,等.四川丘陵区节水农业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J].山地学报,2007,25(4):483-489.
- [21]张雯,丛巍巍,张广胜.沈阳市现代农业资源的定量评价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2):327-331.
- [22]王金霞,张丽娟.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黄河流域的实证研究[J].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2010,22(6):77-84.
- [23]李宝筏,杨文革,王勇,等.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建议[J].农机化研究,2014(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