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对宅基地价值的主观认知差异及其形成机理研究——基于金寨、余江、宜城三地的农户调查Differenc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ouseholds' Subjective Cognition Towards Rural Housing Land Value:Based on Household Survey in Jinzhai,Yujiang and Yicheng
吴郁玲,陈露
摘要(Abstract):
客观探讨农户对宅基地价值的主观认知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宅基地流转收益分配政策、切实保护农户宅基地产权权益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基于安徽金寨、江西余江和湖北宜城375份农户调查问卷,采用参与式评估方法和分布式认知理论测算农户对宅基地价值的主观认知并剖析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农户对宅基地价值的主观认知在三类地区之间以及同一地区内部都存在较大差异。个人力、地域力和文化力是影响农户对宅基地价值主观认知的主要因素,但不同认知力的作用力及其作用方向存在较显著差异。因而,在宅基地流转实践中可多渠道了解并积极引导农户形成科学的宅基地价值主观认知,兼顾宅基地客观价值和农户的主观诉求来制定并宅基地流转收益分配政策,有利于显化农村宅基地的财产价值属性、保障农户宅基地产权权益、激励农户积极参与闲置宅基地流转以及提高农村宅基地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关键词(KeyWords): 宅基地价值;农户主观认知;分布式认知理论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40309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873054)
作者(Author): 吴郁玲,陈露
DOI: 10.16195/j.cnki.cn36-1328/f.2020.06.7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刘守英.农村宅基地制度的特殊性与出路[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3):18-24,43.
- [2]祁全明.我国农村闲置宅基地的现状、原因及其治理措施[J].农村经济,2015(8):21-27.
- [3]曹泮天.宅基地使用权隐形流转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3(4):75-80.
- [4]喻文莉.宅基地置换补偿的现实图景与制度回应——基于地方规范性文件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6):119-128,160.
- [5]程春丽.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与利益机制构建探析[J].农村经济,2014(1):13-17.
- [6]张仕超,李治猛,魏朝富.论农村土地价值体系[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8):100-107.
- [7]郭贯成,戈楚婷.推拉理论视角下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基于南京市栖霞区农户意愿调查[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6):816-823.
- [8]王兆林,杨庆媛.秦巴山重庆片区宅基地非市场价值评估[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9):80-88.
- [9]毛燕玲,曾文博,余国松,等.基于改进区间Shapley值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收益分配方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5):104-114.
- [10]徐四桂,宋戈,黄善林,等.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5):141-146,166.
- [11]宫攀,邢承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值评估方法述评[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7):153-158.
- [12]许恒周.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宅基地退出补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山东省临清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10):75-81.
- [13]吕军书,翁晓宇.农户宅基地退出的补偿意愿调查及政策建议[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1):51-59.
- [14]朱文珏,罗必良.农地价格幻觉:由价值评价差异引发的农地流转市场配置“失灵”——基于全国9省(区)农户的微观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8,143(5):69-83.
- [15]丁家永.知识的本质新论——一种认知心理学的观点[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65-68.
- [16]周国梅,傅小兰.分布式认知——种新的认知观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2(2):147-153.
- [17]刘俊生,余胜泉.分布式认知研究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12,30(1):92-97.
- [18]TEE H,HOWARD G. Finding cognition in the classroom:An expanded view of human intelligence[C]//Distributed Cognitions: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 [19]甘臣林,谭永海,陈璐,等.基于TPB框架的农户认知对农地转出意愿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5):152-159.
- [20]吴郁玲,石汇,王梅,等.农村异质性资源禀赋、宅基地使用权确权与农户宅基地流转:理论与来自湖北省的经验[J].中国农村经济,2018(5):52-67.
- [21]杨玉珍.城市内层边缘区农户宅基地腾退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河南省6地市33个自然村的调查[J].中国土地科学,2013,27(9):44-50.
- [22]邓苗.宗族与地方社会的文化认同——基于民间宗谱的文本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3):106-113.
- [23]卢二坡,黄炳艺.基于稳健MM估计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方法[J].统计研究,2010,27(12):16-22.
- (1)本文之所以将“庭院种植/养殖仅自用”视作宅基地用于生产、经营性用途的情形之一,是因为考虑到种植/养殖自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抵消)农户用于购买蔬菜、肉禽蛋类等部分食品支出,也相当于获得了一部分财产性收入,属于宅基地资产功能变现。
- (2)“是否受宗族文化影响”为虚拟变量。本文将盛行宗族文化的余江地区样本赋值为1,其他非盛行宗族文化的地区样本则赋值为0。
- (3)本文从农户获取政策的方式多元性与有效性这一客观角度对政策宣传力度进行量化。为统计方便,按政策传达的力度和精准度大小将被调查农户获取政策的不同途径进行相应赋值。最终的综合得分越高,说明当地的政策宣传、普及工作落实得越有力,因而农户得以通过多元、有效方式了解相关政策,政策知晓度较高。
- (1)在自愿退出宅基地的情形下,农户同时丧失宅基地的资格权和使用权,因而理应对这两种权利进行综合补偿,补偿金额相对较高;在宅基地腾退、异地安置等置换情形下,农户仅丧失所置换宅基地的使用权,资格权仍是保留的,因而只需要对所置换宅基地的使用权进行补偿,补偿金额相对较低。
- (2)宅基地退出货币补偿一般区分宅基地本身与地上附着物进行补偿。由于大多数农户往往会混淆或难以将两者单独进行剥离,因而最终调查的是农户针对两者的综合受偿意愿。从全国各地的实施情况看,宅基地本身的补偿标准介于20~200元/m2,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往往标准相对较高;地上附着物的补偿标准则区分主房和附房进行差别化定价,主房介于60~520元/m2不等。
- (1)在抗差估计模型中,R2统计量和p值说明所有非截距系数显著不等于零(与F检验类似),即总体回归效果显著。
- (1)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非农就业包括本地就业和异地就业两种形式。无论何种形式,与普通农民相比,非农就业农民由于工作地点的灵活性、开放性往往能够接触到更为丰富的资源(包括人物和事物),因而具有较广的信息网络辐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