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反馈-响应”行动逻辑下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发展路径研究——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On Development Path of Endogenous Power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Action Logic of “Participation-Feedback-Response”:Taking Yuanjia Village,Liquan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彭小兵,彭洋
摘要(Abstract):
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参与-反馈-响应"行动逻辑下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激发的情境优越性,即:在内源系统中,通过主体动员凝聚行动力量、产业融合重塑动能形态、村社理性深化价值认同,从而促进乡村整体的有机参与,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在乡村内部深入渗透的同时向外扩散,与外源系统进行双向反馈互动,依托政府引导、制度供给、资源链接的条件刺激,提升其作用的空间范围和系统层次,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发展。激活内生动力,应从增权赋能、整合资源要素、利益联结三方面入手,加强权利保障和制度建设,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关键词(KeyWords): 参与-反馈-响应;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VYJ03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20CDJSK01PY15)
作者(Author): 彭小兵,彭洋
DOI: 10.16195/j.cnki.cn36-1328/f.2021.03.4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张文明,章志敏.资源·参与·认同: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J].社会科学,2018(11):75-85.
- [2]张玉强,张雷.乡村振兴内源式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上海市Y村的案例考察[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5):497-504.
- [3]闫丽娟,孔庆龙.政府扶持、社会助力与农民行动--人口较少民族乡村发展的内源动力新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7):19-25.
- [4]刘晓雯,李琪.乡村振兴主体性内生动力及其激发路径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8):27-34.
- [5]杨丽.农村内源式与外源式发展的路径比较与评价--以山东三个城市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9(7):25-33.
- [6]韩喜平,王晓兵.从“投放-遵守”到“参与-反馈”:贫困治理模式转换的内生动力逻辑[J].理论与改革,2020(5):61-71.
- [7]袁宇阳,张文明.乡村内生发展视角下资源的内涵及其应用[J].世界农业,2020(6):10-17.
- [8]杨莹.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J].人民论坛,2020(23):108-109.
- [9]袁方成,靳永广.深化农地改革推进乡村振兴:关键问题与优化路径[J].理论与改革,2020(4):139-149.
- [10]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10):1837-1849.
- [11]江剑平,葛晨晓,朱雪纯.新时代以增强农村内生发展能力为核心的的乡村振兴逻辑[J].财经科学,2020(9):50-63.
- [12]梁鲲飞,左停.乡村振兴的内源式建设路径研究--基于村社理性的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1):55-62.
- [13]陈赞章.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府推进模式研究[J].理论探讨,2019(3):119-124.
- [14]颜德如.张玉强.乡村振兴中德政府责任重塑:基于“价值-制度-角色”三维框架的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21(1):133-141.
- [15]黄建红.从博弈走向共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多元协同治理--以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0(1):65-72.
- [16]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4):2-12.
- [17]陈丹,张越.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的逻辑、关键与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2019(1):57-64.
- [18]王胜,余娜,付锐.数字乡村建设: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实施策略[J].改革,2021(4):45-49.
- [19]张艳芳.完善乡村治理法治化建设的新路径[J].学术前沿,2020(19):106-109.
- [20]陆学艺.“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J].南方农业,2014,8(26):34-38.
- [21]陈晓莉,吴海燕.增权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民主体性重塑[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32(6):26-33.
- [22]郑风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4):39-41.
- [23]陈学云,程长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产融合路径:逻辑必然与实证判定[J].农业经济问题,2018(11):91-100.
- [24]周立,李彦岩,王彩虹,等.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3):16-24.
- [25]王春光.乡村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20(10):26-47.
- [26]温铁军,董筱丹.村社理性:破解“三农”与“三治”困境的一个新视角[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4):20-23.
- [27]李卫朝,荆玉杰.松绑、赋权、引导: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建设路径--杜润生农民主体性建设思想的启示[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42-50.
- [28]温铁军,崔芳邻,陈璐,等.乡村振兴战略下空间重构的“原初交易成本”与村社理性--以湖北省马岭村为例[J].学术研究,2020(11):68-74.
- [29]余菁.案例研究与安例研究方法[J].经济管理,2004(20):24-29.
- [30]李卫朝,王维.依托农民主体性建设,切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6):72-80.
- [31]赵栓,王红扬.基于乡村治理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究--陕西省袁家村的实例[J].规划研究,2018(1):22-25.
- [32]刘碧,王国敏.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农民主体性研究[J].探索,2019(5):116-123.
- [33]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和着力点[J].中州学刊,2016(5):43-49.
- [34]程晓波,郁建兴.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的征地机制完善与制度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56-62.
- [35]王乐君,寇广增.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6):82-88.
- [36]贺雪峰.如何再造村社集体[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3):1-8.
- (1)“烂杆”为陕西方言,意指扶不起,没有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