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和何以可为?Involvement of Social Work in Rural Revitalization:Why Is It Possible and What Can Be Done?
萧子扬,刘清斌,桑萌
摘要(Abstract):
"乡村振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性意义。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专业性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总体目标具有内在契合,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出台为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契机。乡村振兴面临六大问题:产业发展滞后和经济相对滞后问题、生态环境整治问题、乡风建设和培育问题、基层治理问题、贫困问题、农民主体性和社会知觉问题。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有五大路径:①尊重农民话语,建设"农民主体性导向的乡村振兴"新形态;②加强社会工作的承认和嵌入,探索"社会工作+乡村振兴"新模式;③培育乡村振兴自组织,探索"发展性的乡村振兴"新理念;④发展农村原住社工,形成"植根本土的乡村振兴"新路径;⑤回顾乡村建设历史,发展"反思性的乡村振兴"新方法。
关键词(KeyWords): 社会工作;乡村振兴;农村社会工作;精准脱贫;农民主体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3ASH007)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8BSH168)
作者(Author): 萧子扬,刘清斌,桑萌
DOI: 10.16195/j.cnki.cn36-1328/f.2019.02.2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3-20.
- [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8-10-28].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 [3]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30.
- [4]李小杰,何静.社会资本变迁视域下的乡村治理困境及其突围[J].甘肃理论学刊,2015(2):64-67.
- [5]姜德波,彭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5(1):16-24.
- [6]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5-12.
- [7]李敏,张利明.当前农村不良社会风气的态势、成因及对策--基于全国200多个村4000多家农户连续3年的调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94-100.
- [8]刘盛.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重要意义、现实难点与关键举措[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7(5):629-634.
- [9]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65-73.
- [10]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6):795-802.
- [11]张丽琴.法制悬浮、功利下沉、信任流失:乡村治理的三重困境分析[J].农村经济,2013(9):7-11.
- [12]陈相云.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实践困境、价值亲和与专业突围[J].理论月刊,2018(4):151-156.
- [13]萧子扬,孙健.社会知觉:从社会治理迈向社会自理的关键[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5):16-20,24.
- [14]萧子扬,黄超.新乡贤:后乡土中国农村脱贫与乡村振兴的社会知觉表征[J].农业经济,2018(1):74-76.
- [15]王春光.关于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问题的思考[J].社会发展研究,2018,5(1):31-40.
- [16]萧子扬,马恩泽.与社会学结缘的中国社会工作--一个学科史的考察[J].社会工作,2018(6):68-75.
- [17]萧子扬.“清河实验”:当代中国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选择[J].世界农业,2017(7):184-188.
- [18]萧子扬,马恩泽,石震.乡村振兴背景下“清河实验”社会治理思想的再研究(1928-1937)[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32-42.
- [19]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7,40,127-130.
- [20]蒋国河.社会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需求、角色与功能[J].中国农村经济,2010(5):23-27.
- [21]张华,李小容.试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的现状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4):88-91.
- [22]萧子扬,彭秀良.自觉和内省: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未来转向--纪念“马甸会议”召开30周年[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3):82-87.
- [23]张和清,杨锡聪,古学斌.优势视角下的农村社会工作--以能力建设和资产建立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模式[J].社会学研究,2008(6):174-193,246.
- [24]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2):55-60.
- [25]陈涛,徐其龙.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模式研究--以北京市Z村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4):73-77.
- [26]李迎生,李文静,吴咏梅,等.社会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需要、模式与介入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3(1):78-89.
- [27]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54-56.
- [28]萧子扬.培育“原住社工”增强“基层自生力”[N].中国社会报,2017-01-23(3).
- [29]彭秀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史几个问题的讨论[J].社会工作,2016(2):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