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市民化进程中的公共伦理调适:从礼教敬畏到制度敬畏Public Ethics Adjustment in Urbanization: From Ethical Code Awing to System Awing
贺一松;
摘要(Abstract):
城市化过程中,农民转化为市民不仅涉及表象的地理环境转变,而且涉及深层次的文化伦理转变。由于"文化堕距"的存在,农民的市民化需要一个公共伦理调适过程。根据以时间为轴建立的新市民公共伦理调适模型,农民转化为市民有表象城市化和本质城市化两个节点,并将人的城市化(公共伦理维度)进程划分为3个阶段,按时间递进顺序描述为传统伦理社会期——公共伦理调适期——现代良序社会期。其中在公共伦理调适期,从敬畏之心的当代意义视角,新市民存在"环境戒惕"和"敬畏缺失"的阶段性状态。
关键词(KeyWords): 农民;市民化;公共伦理;礼教敬畏;制度敬畏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2CJY053)
作者(Authors): 贺一松;
DOI: 10.16195/j.cnki.cn36-1328/f.2016.03.03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罗淳.中国“城市化”的认识重构与实践再思考[J].人口研究,2013(5):3-15.
- [2]张鸿雁.中国城市化理论的反思与重构[J].城市问题,2010(12):2-8.
- [3]潘素洁,刘林山.公共伦理与和谐之治[J].求索,2009(12):75-76,186.
- [4]万俊人.现代公共管理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
- [5]邓勇.试论中华法系的核心文化精神及其历史运行——兼析古人法律生活中的情理模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 [6]肖群忠.儒家传统伦理与现代公共伦理的殊异与融合[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1):98-104.
- [7]王永明,李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治意识现状及原因探析[J].学术交流,2010(1):57-61.
- [8]董景山.传统伦理——民众法治意识养成的先具要素[J].兰州学刊,2014(6):169-175.
- [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75.
- [10]龙兴海.乡村公共伦理建设的难题解析[J].伦理学研究,2003(6):21-23.
- [11]赵克荣.论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J].社会科学研究,2001(1):97-99.
- [12]希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75.
- [13]王新生.市民社会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125.
- [14]柯卫.法治意识与人的现代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2):
-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71.
- [16]任剑涛.敬畏之心:儒家立论及其与基督教的差异[J].哲学研究,2007(2):30-33.
- [17]余卫国.敬畏之心的存有与和谐社会的建构——君子三畏及其现代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11(6):108-111.
- [18]郭星华.走向法治化的中国社会——我国城市居民法治意识与法律行为的实证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3(1):81-86.
- [19]齐善鸿,焦彦,杨钟红.我国出境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改变的策略研究[J].人文地理,2009(5):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