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进村”的声誉经营行为及其治理逻辑Village Reputation Management Behavior and Governance Logic in the Process of “Project Entering the Village”
罗昊
摘要(Abstract):
伴随着项目制的普遍运用,经营村庄声誉成为基层政治场域中的一种典型现象。在对声誉概念的内涵及其特性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将这种村庄集体行为取向在学理层面上概括为"声誉经营",并进一步从治理资源分配和治理绩效两个维度分析围绕声誉经营行为所呈现的治理逻辑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社会后果。结果表明:村庄声誉决定着项目资源的具体分配规则,信息不对称为相关利益主体提供声誉经营的空间和可能,使得个体村庄在获取政治资源时并不必然具有相应的社会基础。其后果在于,社会基础较好的村庄尚能运用声誉经营所得到的治理资源促进村庄发展,激发村庄政治活力,而大多数村庄却陷入"资源消解自治"的长久治理困境之中。
关键词(KeyWords): 项目进村;声誉经营;基层治理;治理资源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RK009);;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GD19CGL30)
作者(Author): 罗昊
DOI: 10.16195/j.cnki.cn36-1328/f.2020.06.8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家建.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2013(2):64-79,205.
- [2]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1(4):126-148,223.
- [3]渠敬东.项目制:一种新的国家治理体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2(5):113-130,207.
- [4]李祖佩.项目制的基层解构及其研究拓展——基于某县涉农项目运作的实证分析[J].开放时代,2015(2):123-142.
- [5]邢成举,赵晓峰.论中国农村贫困的转型及其对精准扶贫的挑战[J].学习与实践,2016(7):116-123.
- [6]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07.
- [7]张静.制度的品德[J].开放时代,2016(6):10,171-178.
- [8]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 [9]周怡.村庄声誉:一个无法略去的集体符号——H村现象的社会学思考[J].社会,2008(5):165-190,227.
- [10]黄光国,胡先缙.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 [11]董磊明,郭俊霞.乡土社会中的面子观与乡村治理[J].中国社会科学,2017(8):147-160.
- [12]缪荣,茅宁.公司声誉的形成机制[J].经济管理,2006(15):43-46.
- [13]CHARLES J F.Reputation:Realizing value form the corporate[M].Boston:Ha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6:99-101.
- [14]缪荣,茅宁.公司声誉概念的三个维度——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网络的分析[J].经济管理,2005(11):6-11.
- [15]蒋硕亮.中国共产党执政声誉的政治学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1):34-41.
- [16]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3):1-38,243.
- [17]周雪光.项目制:一个“控制权”理论视角[J].开放时代,2015(2):5,82-102.
- [18]李祖佩,钟涨宝.项目制实践与基层治理结构——基于中国南部B县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6(8):2-14.
- [19]王雨磊.村干部与实践权力——精准扶贫中的国家基层治理秩序[J].公共行政评论,2017,10(3):26-45,213-214.
- [20]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 [21]狄金华.项目制中的配套机制及其实践逻辑[J].开放时代,2016(5):8-9,113-129.
- [22]肖滨,方木欢.寻求村民自治中的“三元统一”——基于广东省村民自治新形式的分析[J].政治学研究,2016(3):77-90,127-128.
- [23]黄宗智,龚为纲,高原.“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吗?[J].开放时代,2014(5):8,143-159.